中國民族音樂資料館 Chinese Music Archive

小合奏樂曲介紹4 - Ensemble Programme Notes4

《賽龍奪錦》

《賽龍奪錦》,又名《龍舟競渡》,是廣東音樂名家何柳堂先生的代表作。樂曲描寫民間每逢陰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時節,各地紛紛舉行划龍舟的競賽,參賽隊伍奮勇向前為奪錦標,場面歡騰,熱鬧無比。何柳堂先生以其豐富的生活體驗,用簡煉的音樂語言,鏗鏘的節奏,具體地以「上尺」 (12)及「工六」(35)作為兩個基本動機,來描繪兩隊競爭激烈的龍舟隊伍,從「賽」到「奪」之栩栩如生的情景,樂曲最後發展至「齊齊去奪標,齊齊去奪標,大家共榮耀」,不分勝負的局面來結束,以宣示比賽第一,勝負其次,努力奮勇的體育精神。

《雙鳳朝陽》

《雙鳳朝陽》,取材於“雙鳳朝陽”的民間傳說,並以比較嚴謹的對偶旋律句法描述雙鳳向艷陽的美態。

《四合如意》

《四合如意》,是運用了《三六》和《行街》的成功因素將《蘇橋》改編成一首新的曲子,它不但有《三六》材料,還有《行街》材料;各種樂器逐一獨奏,與全體合奏互相交替,更富於變化。改編後的新《蘇橋》,最早仍稱為《橋》,《四合如意》是後來的名稱。

《小調聯奏》

《小調聯奏》,由《尼姑下山》、《和尚思妻》及《上雲梯》三首曲牌小調串奏而成。《尼姑下山》原為崑曲《思凡》中之一段《山坡羊》,傳入廣東後演化成為廣東風格之過場曲,屬小調類;曲譜最早見於1916年丘鶴儔編著的《絃歌必讀》。《和尚思妻》的樂譜最早見於清道光戊子年(1828年)招子庸輯《粵謳》中的 “過場板眼” ,名為《琵琶引》。其後被吸收為《三寶佛》中一段,名為《和尚思妻》。清末嚴老烈將曲調加花而成揚琴曲《倒垂簾》;至1916年丘鶴儔又將《和尚思妻》收錄在他的《絃歌必讀》中,歸入 “過場譜” 類。《上雲梯》又名《八仙佛》,詠頌雲中之八仙,因旋律柔美經常被填上曲詞演唱,亦是常用之過場曲。1916年,丘鶴儔將《上雲梯》收錄在他的《絃歌必讀》中,歸入 “過場譜” 類。1930年,青龍居士又將之收錄在其編著的《國樂新譜》中,歸入 “小調工尺譜” 類。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

《大漠日出》 

  《大漠日出》寫作者所乘的汽車在一望無際的大戈壁上飛馳,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旅途了,似乎永遠也走不到盡頭。寒風刺骨,長日將盡,暮色中只有我們的一部車,獨闖萬里的蒼茫。我們的汽車沒有暖氣,我不停的顫動冰冷的雙腳,想要利用這僅有的活動來增加幾許暖意。正在此時,嚮導朋友對我講了以下的一段話,給了我極大的啟示,他說:“你別看現在大漠灰濛濛的、毫無生氣,當明日大漠日出時可是另一番輝煌壯麗的景觀。它比海上日出更雄偉、更耀眼,那景象可是充滿力量震撼人心的。生活在這裡的人,他們渴望黎明的心情,是你們這些外地人無法理解的。”樂曲中音樂輕輕響起。風與沙,發出聲聲的吶喊,用滿腔的熱情迎接大漠中初昇的太陽,迎接著萬丈光芒:“太陽昇起來了!大漠的太陽昇起來了!”陽光驅散了黑夜的清冷,燃起火熱的光亮、漫漫的沙潮奏響了的大地的鐘聲,彷彿是大自然的回響,是人心靈的震蕩,整首樂曲具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

《天涯歌女》 

  《天涯歌女》是老一輩著名音樂家賀綠汀為電影“馬路天使”所作的插曲。樂曲以其優美動聽的旋律、清靈流暢的風韻,而為人們所喜愛。五重奏充分發揮了二胡、琵琶、笛子、揚琴、古箏等樂器的演奏特點,交織出一幅江南陽春、小橋流水的美麗畫卷。

《娛樂昇平》 

  《娛樂昇平》約創作於一九二零年代中期,以歡快熱烈的氣氛和跳躍的節奏,表現一派國泰民安,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孔雀開屏》 

  《孔雀開屏》乃作者為「孔雀屏劇團」一場戲的舞蹈所寫的伴奏音樂,由橫簫領奏,旋律起伏有致,音調華麗優雅,後來被改編成各種形式之器樂演奏。樂曲以孔雀開屏之姿比擬一種祥和與幸福的氣氛。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乃呂文成先生早期作品,創作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至三十年代初之間,在《琴弦樂譜第一集》中,此曲名為《醉太平》。曲趣意深情綿,使人有悠然自得之感,曲成即已風行,用《平湖秋月》之名以寄其意,借意杭州西湖每至秋天,湖平如鏡,夜臨觀望,人間天上,月影成雙,令人心曠神怡。

Autumn Moon on Quiet Lake is the early work of Mr. LU Wen-cheng and was composed in the period between 1920s and 1930s. It was named as Inebriating Peace in Music Score of Qin (Vol.1). The melody is filled with deep feelings and makes people feel leisure and content. It became popular as soon as it came into birth. The title Autumn Moon on Quiet Lake means that in autumn, the surface of the West Lake is as flat as a mirror, and when night comes, people will have the company of the moon, and the night scene is so pleasant.

《春郊試馬》 

  《春郊試馬》屬近代廣東音樂,描寫春回大地,策馬輕馳之情景,曲調輕快生動,朝氣勃勃,讓人一聽頓覺心曠神怡。

《海市蜃樓》 

  《海市蜃樓》的作者在初中時,就知道“海市蜃樓”這個名詞,它往往代表著一種虛無飄渺、不切實際的涵意,或許對於一般人來說,它只是一個代名詞而已。
  事實上,在沙漠地區的烈日驕陽下確實存在著“海市蜃樓"的奇跡。它是沙漠中熱氣變化所造成視覺上的幻像,經常讓沙漠中的旅行者欣喜萬狀、目眩神迷。其實人生就是一幕幕的幻像,甚至音樂就是一門幻想的藝術,是自然聲響的模仿。高山流水、曉霧黃昏、四季寒暑都是音樂幻想的好題材,也正是這神奇的海市蜃樓,擴大了人們冥想的空間,月亮中的嫦娥與玉兔,長江三峽壯麗的景象和神女峰淒楚的神話,這些美麗的傳說與動人的風景千百年來喚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藝術家們的想像力。因此,讓我們到沙漠去探海吧!樂曲中,我以合成變聲轉音效果,使琴聲也多少的幻異多彩。

《禪院鐘聲》 

  《禪院鐘聲》約創作於一九三九年,以乙反調式成譜。洞簫樂手崔蔚林(一九一一—一九七五)於香港油麻地榕樹頭,聞廟堂傳出紅魚青磬、唸經吟誦之聲,感懷世事而成曲。樂曲分為兩段,第一段為三叮一板的慢板,第二段則是慢起漸快的流水板。原為洞簫獨奏曲,後經詞人填上歌詞詠唱而廣泛流傳,歷經不同藝人及不同形式的演繹,已家傳戶曉,深入民心。

Toll from Temple was composed in 1939. When the composer passed through Kowloon Yaumatei, he was moved by the sound of pattering in the temple, and composed the music. The melody reflects what the Chinese people thought in the war, and catharsis a strong feeling of depression grieving and anger. So the musician wanted to help them get rid of the real world through this music. It was originally composed for the solo xiao, and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when people wrote words to the music and started to sing it as a song.

《藍藍的天》 

  《藍藍的天》是一首著名的內蒙古歌曲,作者美麗其格根據內蒙古哲理木盟的民歌所改編而成,這是他當年上中央音樂學院一年級的習作,結果卻成了一首不朽之作,它不但風靡蒙古地區,並流行於全中國大陸。這首歌曲,曲式清晰,旋律優美,令人百聽不厭。多年來,它有很多不同的伴奏版本和改編的變奏式。在北京錄這首歌時,我要求內蒙古聲樂家烏雲捨棄原來的唱法,以“催眠搖籃曲”的發聲法輕輕的吟唱,結果效果奇佳。經過反覆的聆聽,決定以清越的音色及硭鑼的低音伴奏為其配樂,中間並且加上仿馬頭琴的中提琴的過門,以適應那種“催眠聲”唱法。其中較令人滿意的是以蒙語原音演唱,呈現出語言與音樂子母般的均合,風味也就更濃郁了。

《走進敦煌》 

  《走進敦煌》揭示了「敦煌」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絲綢之路上最燦爛的一顆明珠。它是文化的聚集地,是各個民族和不同種族的人們進行交流的歷史舞台,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創造的輝煌綠洲,更是西方人嚮往神秘東方的無限光源。
  晚唐是敦煌最興盛的年代,但經五代、宋、元時已逐漸衰敗,明朝時隨著嘉峪關的關閉,敦煌也正式結束它的光輝歷史。但是遙想當年的敦煌盛世,有多少的中亞、波斯商人長途跋涉不遠千里而來。敦煌對他們而言是片遙遠的憧憬地,他們的旅途是一趟“希望之旅”,因此在走進敦煌的時候,滿心歡喜步伐也更輕快了,在這東西文化交匯的地方,湧現出這美妙的、帶有異國風情的音樂旋律,如夢如幻,亦真亦假。

《錫林郭勒》 

  《錫林郭勒》是作者在位於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採風印記,該地是蒙古草原牧歌產生和流傳最興盛的地區之一,自忽必烈建立元朝以來,這裡便是蒙古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1996年3月,我抵達的第一個蒙古地區,就是位於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美麗的都市——錫林郭勒。在初春時節,飛機從北京起飛,經燕山山脈與黃土高原,約一個小時左右的飛行時間,即抵達錫林浩特郊外的一個小機場,在天空時就注意到下面是一片一望無際的鵝黃草原,而在草原深處有一個小都市,下機後才知道就是夏天時著名的避暑勝地錫林浩特。當時的氣溫大約是零度左右,空曠的大地、美麗的原野、戰慄的寒風、稀落的人煙,一切都顯得那廚的蕭瑟寂寥,讓我覺得如此的陌生與不習慣,這就是夢想了幾十年的塞外草原啊!在創作這首樂曲時,我利用了合成音響,將錫林郭勒草原給我遼闊而又寧靜的第一印象如實的呈現。

《陽關烽燧》 

  《陽關烽燧》的解題: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清清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代詩人王維的這一首千古絕唱,不知道曾感動過多少人,這一次的敦煌之旅,我們當然也不會錯過近在咫尺的陽關故址。陽關在敦煌的西南部,自古以來就和玉門關是中國通往西城的門戶,也是中國西部的邊防重鎮。如今的陽關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一些廢墟孤立在浩瀚的沙漠之中。我們幾個人踏著厚厚的積雪發出了“嚓嚓嚓嚓”的聲音,行走在陽關故址上,遠處有幾個破土墩毫不起眼,突然有人喊道:“那就是烽火台啊!”剎那間這片土地似乎是回到了那個屬於它的年代。站在廢墟上舉目四望,雖然周圍的景緻是如此的單調孤寂,但我的內心卻波濤洶湧錯綜複雜。傍晚時分,淒清的冷月悄悄升起,給金黃色的沙漠矇上了一層朦朧的月光,破敗的烽燧在萬裡長風中發出了歷史的回聲。古老的邊關也曾輝煌過,多少的英雄豪傑、愛國志士在此拋頭顱、灑熱血、衝鋒陷陣,英勇殺敵,那是激昂的年代、英雄的歲月呀!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烽火台終於在風沙中銷蝕為遙遠的記憶,只在夜闌人靜的時候,隱隱約約的有一些身影伴隨著呼嘯的風聲在烽燧中游弋。在這首樂曲中,我用中國傳統樂器“管子”的蒼涼開闊來表達我對當年古戰場深沉的追思。

《雁落平沙》 

  《雁落平沙》又名《得勝令》,為著名傳統廣東牌子曲,音調雄宏剛健,旋律流暢,粵劇戲場上常用以襯托將軍回朝、大軍入城等排場。原曲調本來情緒鬱怨,有歌唱辭,後被樂手加以改動配以鑼鼓,又復加強節奏,曲調便變得雄偉熱烈、氣勢恢宏。

  《雁落平沙》與《得勝令》合混一起是由來有自。元散曲中有《雁兒落帶過得勝令》一曲,乃《雁兒落》與《得勝令》兩支曲牌連綴而成,而《雁兒落》又稱《平沙落雁》。此帶過曲自元以迄明清均極風行,常為曲家所用。

《雙飛蝴蝶》 

  《雙飛蝴蝶》乃傳統之過場曲,源自清初以來流行各地之民間小調《湘江浪》。樂曲優美流暢,保留原來之男女相悅的情歌風格,結構為「句句雙」式,一唱一和,好比彩蝶雙飛。

《餓馬搖鈴》 

  《餓馬搖鈴》作為樂曲的命題是較為突出的,在民間音樂中,更是少見。此名字的由來可追考至古代的兵法,是一種「設伏」的戰術,晚上空著軍營,佈置「懸羊擂鼓,餓馬搖鈴」來虛張聲勢,引誘敵人來偷襲,然後包圍消滅之。除此以外,也可能像很多廣東小曲,隨便起一個名字,與曲趣毫無任何關係一樣。

《香山射鼓》 

  《香山射鼓》源出西安鼓樂,描繪陝西關中自古以來一年一度的「香會」活動,並以深沉、內在、具有濃郁陝西地方風格的旋律,表現香客虔誠的禱告和那高遠、空曠、虛無飄渺的意境,還有鼓樂陣陣、詠唱轟鳴、朝山拜佛的人群熙來攘往的活動盛況。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陽簫鼓》,是一首流傳悠久的琵琶文曲,一八六四年的《今樂考證》已在考證此曲,現存最早的譜本為一八七五年無錫吳畹卿抄本;一八九五年李芳園對其作了較大發展,更名《潯陽琵琶》,收在他的《琵琶新譜》中;李氏的學生汪昱庭又作了加工潤飾,改名為《潯陽夜月》或《潯陽曲》;其後一九二五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等據此改編成絲竹樂合奏曲,名為《春江花月夜》。儘管名稱和表演形式不同,但音樂的內容和意境則是相同的,優美安靜的旋律,展示出江南水鄉迷人的景色;統像一幅工筆精細、清麗淡雅的山水畫卷,引人入勝。

《遼闊的草原》 

  《遼闊的草原》是一首產生於蒙古呼倫貝爾盟的著名長調歌曲,1985年作者在馬里蘭大學任教時,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聽到上海音樂學院江明惇教授所主講的介紹中國西北民歌的電台錄音,其中有著名蒙古歌唱家寶音德力格爾所唱的《遼闊的草原》,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她那種無邊無際、浩瀚深遠、高吭遼亮的音色令我感到一陣驚悚,這種音樂是如此的傾訴、如此的深情、如此的凌虛了,實在是美極了,也太奇妙了。
  事隔十多年後,在1996年,初春的蒙古草原上,終於親耳聽到寶音德力格爾的嫡傳弟子賽音斯琴演唱這首歌,雖然比起她的老師,賽音斯琴的聲音顯得年輕一些,但仍然無損這首樂曲的“震撼",我依然深深的沉醉在第一次聽這首歌時的那種“曠世感”中。在這首歌中,我選擇了合成音響,並配以許多蟲鳥音響,藉以喧敘春日草原的芬芳和草叢中遍地不知名的野花。
  1996年的夏天,我再赴蒙古採風,在離開蒙古首府烏蘭巴托約50公里外的一處草原上,參加他們所舉辦的“那達慕"大會。在那一片遼闊的大地上,聚集了無數的人群,天空中有數以百計的老鷹在翱翔,地下則是萬馬奔騰,盛夏的草原上野花遍地開,濃郁的花香、酒香和乾燥的馬糞的“迴腸香”,交織成一片繁華、喧囂的蒙古草原景觀和氣象。這時這首《遼闊的草原》的旋律,不斷的在我腦海中浮現。我想,這真是一次永生難忘的田野工作經驗。

《馬柯達讚歌》 

  《馬柯達讚歌》是來自蒙古讚歌,通常都是在那達慕大會或是其他慶典活動等特定場合演唱,它的歌詞莊重嚴肅,大都是歌頌蒙古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或讚美家鄉壯麗的自然景觀。
  這首《馬柯達讚歌》是僅存的幾首蒙古古代讚歌,演唱時有三位歌者和一位馬頭琴伴奏。三位歌者中一位主唱,一位唱胡麥(Hoomii),一位唱持續低音的潮爾(Chaar),這是一首代表性的作品,我只是將它的節奏美化,並配上一些泛音系列的和聲效果。

《成吉思汗的夢組曲》 

《成吉思汗的夢》組曲:
1. 馬頭琴幻想曲:
馬頭琴可以說是蒙古音樂的代表性樂器。據考證它的原名就是“潮爾”(馬頭琴是現代的名稱,由於琴的上方是木雕的馬頭而得名)。它是一種二條弦的擦弦樂器,內弦演奏旋律,外弦為和聲伴奏弦,它有一長方形的琴箱及木製珍板。據傳,在成吉思汗時期(1155-1227)馬頭琴已在蒙古地區流傳。
  馬頭琴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其琴弦及弓弦都由馬尾所製,音色柔和渾厚、悠揚婉轉,這種特色和中國的胡琴和西方的各式提琴迥然不同。在錫林浩特和呼和浩特聽過多位馬頭琴演奏家的示範之後,個人深深覺得馬頭琴確實有其濃厚的鄉土氣息與蒼茫音色,非常具有個性,例如:簡易的柔弦法、獨特的裝飾音及那不可多得的模擬馬嘶的音響。
  馬頭琴幻想曲分為二段,前段慢板是由內蒙古的長調音樂風格而重新創作,後段則以潮爾雙弦和聲風格的基礎來創作。我是以中提琴模仿並發揮馬頭琴的音色及演奏技術,很多人都以為我在演奏馬頭琴,其實我是借用中提琴演奏馬頭琴的樂曲風格。關於這種跨界(CROSS-OVER)的演奏風格在20世紀的歐美地區非常風行,如吉普賽小提琴之跨界結合、爵士小提琴之結合、美國中部的西部鄉村(COUNTRY AND WESTERN 及藍草調(BLUEGRASS)等都是一些好例證。1997年,馬友友與美國鄉村昃琴家馬可.歐康納(MARK O’CANNER)合作的《跨越》,鄉村與古典音樂“大串連”。為此,馬友友還特別學會了一套鄉村音樂的術語。除此之外,同樣是小提琴還有墨西哥的瑪利阿奇、土爾其、南印度等音樂的小提琴演奏各民族風格的樂曲。所以為何不可將馬頭琴的風格移植到西歐的中提琴上。這一系列的三首中提琴(馬頭琴)曲,其中有歐洲巴羅克提琴風格的影子,也有中國二胡的韻味。我想,世界之大我們應該互補所長、溫故知新、結合東西方的精華,勇於探索走出一條新路、新的樂彙。

2.阿爾泰之歌
  眾所周知,蒙古高原之阿爾泰地區為世界語言門類(LINGUISTIC PHYLA)主流之一。這裡我們可以意識到歐亞文化的大熔爐,歐亞樂風在此交識在一個完整的表現主義中,形成一種新情趣及風格。在這首樂曲中,我們可以不時的聽到中提琴中的各種影子,有馬頭琴的樸素、巴羅克小提琴的細膩、中國二胡的婉約和北美提琴(Fiddle)的鄉村氣息。

3.諾麗格爾瑪
  這首中提琴與合成音響演奏的樂曲,是由流行在蒙古科爾沁草原上古老的蒙古民間敘事詩“諾麗格爾瑪”為背景所譜寫的作品。
  美麗的姑娘諾麗格爾瑪在新婚之日,丈夫應召從軍,諾麗格爾瑪以悲傷的心情溫柔的對丈夫唱道:
  “我就是老得頭髮發白,也要把你等待,
  我要等待出征的你呀!直到我離開了人間,
  我如果是那和風,吹拂廣闊的世界,
  我就是跟隨在你身旁,形影不離的飄蕩著,
  我如果是那燦爛的太陽,照耀著那黃金的世界,
  我就會照耀著我的親人,保護他征途平安。”
  她以無比堅韌的勇氣與毅力,接受命運的挑戰,在苦等了十多年後,終於得以和丈夫團聚。樂曲正是表現諾麗格爾瑪堅韌卓絕的精神與不屈不撓的毅力。

廣東音樂 – 組曲 

  《醒獅》是呂文成創作的一首具進行曲風格之音樂,旋律明快奔放,兼有雄健氣勢。樂曲創作於一九三一年,時外強入侵,中華民族被譏為「睡獅」,作者呂文成寫此曲以喚醒國人奮發圖強,共禦外侮,宣示睡獅已醒。《歩歩高》曲成於一九三五年,作者呂文成以爽朗的節奏和明快的曲調,表現振奮向上的精神。樂曲的旋律經常作級進式發展,以喻步步高陞之意。原曲創作時用四拍子節奏,五十年代初彭修文將之改為舞曲,始用二拍子演奏。《驚濤》一曲創作於一九三六年,時外敵入侵東北,作者陳文達基於民族氣節,創作此曲以激勵國人:在驚濤駭浪之惡劣環境下處變不驚,且要努力排除險阻,勇往向前。樂曲滾轉翻騰,有一股浩然聲勢。

《漁舟唱晚》       婁樹華傳譜 金復載編曲

此曲原為十三弦古制箏曲,據說是婁樹華於一九三八年根據古譜《歸去來》的片斷為素材,依據十三弦箏的特點加以發展變化而成的古典風格作品;並引用唐詩《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句為標題,描繪夕陽西下,金波萬頃的湖面上,若干艘漁船上的漁民愉快的勞動情緒,最後通過蕩槳歸舟於欸乃聲中刻劃出唱晚的情致。

馬向華–二胡、袁莎–古箏、李曉潔–簫、王瓏–揚琴、李佳–琵琶(東方魅力樂團):二○○三年演繹   5:22

 

Evening Song in the Fishing Boat Arranged by Jin Fu-cai

This is originally a zheng piece written in 1938, basing on some very old and scattered scores. This title describes a scene of many fishing boats gathering on the river in the evening, and their rowing sound is just like a nice s inging on the waters.

Performed by The Oriental Angels Ensemble in 2003 5:22

 

《中花六板》      

  這是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樂曲以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為「母曲」,通過「放慢加花」,使節奏成倍地擴充,所以被稱《中花六板》。曲調悠揚、優美、流暢、抒情,具有典型的江南色彩,能表達歡樂、喜悅、樂觀向上的情緒。

上海民族樂團:一九六○年六月演繹   4:10

 

Zhong Hua Liu Ban Jiangnan Folk Music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eight most famous Jiangnan music. It is using the “Old Liu Ban” as basic melody, then develop and modify the melody in speed and mode to give the piece a new look. When you are listening to this piece, you can get the most typical feel of Jiangnan music.

Performed by the Shanghai Chinese Orchestra in 1960 4:10

《絲竹新韻》       -

江南絲竹是流行於江蘇、浙江地區的民族器樂合奏形式。由於使用的為絲絃樂器和竹管樂器,所以人們稱它為江南絲竹,江南絲竹的旋律大多輕快流暢,連綿起伏,優美典雅,著名的八大名曲在民間廣為流傳。《絲竹新韻》是以江南絲竹傳統的旋法、風格、結構,刻苦出新創作而成,力圖再添新韻,是中國第二屆小型民族器樂作品徵集獲獎之作品。

華韻九芳樂團:一九九六年六月演繹   6:06

 

New Sound of Sizhu composed by YANG Chun-lin

Sizhu music of Jiangnan region is a form of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 ensemble music popular in the province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Si means string instruments and zhu means bamboo (wind instruments). Jiangnan Sizhu music is usually with lively, smooth and continuous melodies. It sounds elegant and delicate, and is quite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New Sound of Sizhu is a new composition using the traditional melodies, style and structure of Jiangnan Sizhu as basic elements. This was an award-winning piece in the 2nd Small-Scale Chinese Instrumental Composition Compeitition.

Performed by the Ladies Ensemble of Chinese Music in 1996 6:06

《蘇堤漫步》       - 

此曲是作者為香港著名電影導演許鞍華執導的影片《書劍恩仇錄》(根據金庸的同名小說改編)而創作的電影音樂插曲。樂曲繼承了江南絲竹的表現手法,旋律委婉動聽,配器純樸典雅,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風味。

東方魅力樂團:二○○三年演繹    4:55

 

Walk along Su Riverbank Composed by GU Guan-ren

The piece was an interlude music composed for the film Gratitude and Revenge of Sword (based on the novel of the same title by Jin Yong) conducted by the famous Hongkong film conductor Hsu An-hua. The piece inherited the expressive way of Jiangnan stringed and woodwind instrument. The melody is appealing and the instruments are pure and elegant, full of Jiangnan feel.

Performed by The Oriental Angels Ensemble in 2003 4:55

《柳浪聞鶯》       譚沛鋆曲 陳萍佳改編 

  樂曲原創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一九五九年陳萍佳將之加上引子,並配器成粵樂合奏曲,由廣東民間音樂團出訪前蘇聯時演奏,獲得「玻璃音樂」的美譽。曲調清新透亮使人有如沐浴於清風綠柳,鶯歌燕語的西湖美景當中。z

廣東民間音樂團:一九五○年代演繹   3:16

 

Liu Lang Wen Ylng Composed by Tan Pei-jun, arranged by Chen Ping-jia

This piece was composed in the 1940s. It was rearranged by Chen in 1959 and then became an ensemble piece. When it was played in Russia, it won a great applause and success. This piece is describing a scenery of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Performed by the Guangdong folk Music Acrobatics Group in 1950s 3:16

《雨打芭蕉》       古曲 方漢和聲

  樂譜最早見於一九二一年丘鶴儔所編輯的增刻版《弦歌必讀》中,其後一九三四年刊行,由何柳堂及何與年著之《琵琶樂譜》中亦收有此曲,屬於琵琶譜類,以琵琶之撥弦虛擬雨水打在芭蕉葉上之點滴聲,驟零淒冷,透散出一種掩抑深懷之情緒。後該曲被改編為合奏曲,樂風有所改變,數十年來歷經各個時期多位名家的演繹,各人對作品的理解和表現要求不同,有了各種的處理和發展,全曲聽來極為典雅清澈,予人以清新愉悅之感。

廣東民間音樂團:一九五○年代演繹   3:30

 

Yu Da Ba Jiao Ancient Tune, orchestrated by Feng Han

This was a very old piece of music and the score was first seen in 1921. Originally it was a solo nstrumental piece, usually played by pipa. It describes the sound of the raindrops falling on the leaves. In later years, this piece was re-arranged to be an ensemble one and many different versions had ·be.en played by different musicians.

Performed by Guangdong Folk Music Acrobatics Group in 1950s 3:30

 

《香山射鼓》       Xian Drums

  這是一首流傳在陝西省的鑼鼓樂曲,是西安地區的民間古樂,通過本曲,或多或少也可以增加對西安鼓樂的認識。

西安東倉古樂隊:一九六○年代演繹   4:49

 

Xiang Shan She Gu Xian Guyue

This is a very popular piece of percussion music in Shaanxi. It was an old folk music in Xi’an. By this piece, one can feel the features of the Xian percussion music.

Perfomed by Xian Dongcang Strai~s of Dmmbeats Music in 1960s 4:49

 

《北京有個金太陽》        藏族民歌 蔣オ如編曲 

  樂曲根據同名藏族民歌改編而成,用二胡齊奏配合歌唱的形式演繹,內容歌頌北京的偉大領袖,是人民心中的金太陽,他的光芒照得大地亮堂堂,指引路線向前方。

中國音樂學院: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五日演繹    4:54

 

There’s a Golden Sun in Beijing Arranged by Jiang Cai-ru

This is a unison piece of erhu arranged from a Tibetian folk song. It described the people of Tibet are regarding their great leader in Beijing as the golden sun in their hearts.

Performed by the China Conservatory in 1967 4:54

《鷗鷺忘機》     

此曲最早見於明初朱權《神奇秘譜》,簡稱《忘機》,後刋於明清以來二十七種琴譜,《神奇秘譜》對此曲所作的題解說,此曲是宋天台劉志方所作,「其意若海翁忘機,鷗鳥不飛」(故事見《列子》)。徐元白先生所據《五知齋琴譜》演繹,與《忘機》全然不同。徐元白解此曲說:「其音調結構:一、二兩段每句尾音或羽或角,及第三段變為宮徵,皆以生聲相應和,轉折靈妙,不露痕跡。氣息幽逸,為琴中獨步。當淨境良宵,瓣香靜鼓,神舒意暢,太上忘情,機心從何得起?

查阜西–琴、蔣風之–二胡:一九六二年七月七日演繹     6:01

 

Forgetting the Vulgar Ideas

This music score was first seen in the Mysterious Scores of Qin, and was named Forgetting Vulgar for short, and is later seen in twenty seven different collections. The music was composed by LIU Zhi-fang. XU Yuan-bai’s transcription was from the Qin Scores of Wu Zhi Zhai and he made the comments over the piece: ” … the structure of the tune is different at each conclusion sentence of the three sections, with connections in notes and flexible in each connection. Its mood .is serene and far reaching as if the player is strolling alone in the wood. Such a clear bright night, the flowers are sending off its scent. The drum is sounding quietly. One’s mind is as ease. How can anybody possibly bear vulgar thoughts at such a moment?”

Performed by Cha Fu-xi(qin), Jiang Feng-zhi(erhu) in 1962 6:01

《漁樵問答》     琴學入門譜 魏揚配瑟譜

  樂曲初見於《杏莊太音續譜》(一五六○年)。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伐木丁丁,搖櫓咿咿,隱隱現於指下。青山綠水,明月清風,躍然如在眼前。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數治亂,論興亡,千古是非得失,盡付於漁樵笑談之中了。而琴瑟,或若一問一答,或若雙鸞對舞,兩鳳同翔,彷彿讓人真的聽到了漁樵在山野之間妙趣橫生的對答,令人神往。

丁承運–琴、傅麗娜–瑟:二○○六年四月一日演繹  9:27

 

Yu Jiao Wen Da Se arranged by Wei Yang

This piece originally appeared in 1560. It depicts the scenery of the mountain and waters, the moon and the wind, and all the beauties of the nature. This piece is using the qin and se to make a duet, to imitate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fisherman on the waters and the woodsman in the mountain.

Performed by Ding Cheng-yun(qin), Fu Li-na(se) in 2006 9:27

《春天來了》     -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作曲家雷雨聲根據福建民間歌舞《採茶燈》曲調編成此曲。優美流暢,活潑明快的曲調,予人生機勃勃,春光明媚之感,表現出採茶姑娘愉快勞動的情景。此曲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民間音樂比賽中榮獲金質獎章。

唐毓斌–高胡、雷雨聲–箏、尹其穎–箏:一九六三年演繹   6:17

 

Spring is Coming Composed by Lei Yu-sheng

This is a trio composition of Lei by using a popular Fujian folk song music. The melodious tune makes people feel t.he attractiveness of spring. This piece has won a gold medal in the 6th World Youth Music Festival competition.

Performed by Tang Yu-bin(Gaohu), Lei Yu-sheng(Zheng), Yin Qi-ying(Zheng) in 1963 6:17

《歡樂的夜晚》     -

  作品巧妙地發揮,並運用了琵琶、揚琴、古箏、阮、二胡五種絲弦樂器的不同音色和演奏技巧,生動活潑地表現了在節日的夜晚,人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和喜悅心情。

楊靜–琵琶、李平–揚琴、李瑩–古箏、郁欣–中阮、李麗–二胡(中央民族樂團):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北京音樂廳實況演繹   3:52

 

Happy Night composed by Hu Deng-tieu

This is an ensemble piece using 5 instruments- pipa, yangqin, zheng, ruan and erhu. By means of the different tunes and features of these 5 instruments, the music shows people’s joyfulness and happiness in the night party of a festival.

Performed by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Orchestra of China in 1998(Live) 3:52

 

《水庫凱歌》       -

該曲原是一首雲鑼獨奏曲,由趙行如、高揚、李躍新和楊啟才創作於一九六四年,後改為以雲鑼領奏的民族管弦樂曲。

樂曲的引子,雲鑼從慢而快的音型,描繪了一幅藍天碧水,波光粼粼的迷人畫面。第一段熱情歡快的旋律,開始以樂隊合奏,表現水庫工地的繁忙景象;繼而以雲鑼領奏,模仿小車輕巧敏捷的節奏;最後樂隊與雲鑼密切呼應,展現勞動競賽的熱烈場面。第二段的慢板,以悠揚的笛聲引出它與二胡齊奏的如歌旋律,表現了對美好未來的期望。繼之樂隊隨著雲鑼流水般的演奏,變化再現了第一段的部分旋律,激越熱情的秧歌鑼鼓與熱烈歡騰的合奏交織並行,抒發了人們看見開閘放水的激動心情。尾聲出現的雲鑼華彩樂段,猶如燦爛陽光下碧波蕩漾的潺潺流水。最後全曲在熱烈歡騰的鼓樂聲中結束。

濟南前衛民族樂團(趙行如雲鑼領奏):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三日演繹   4:27

 

Celebration at the Reservoir Composed by Gao Yang etc.

This is originally a solo piece for Yunluo composed in I 964. It was later rearranged to be an orchestral piece, with Yunluo as the leading instrument.

The introduction shows a picture of the blue sky and clear water. The first movement describes the workers are busying around in the reservoir construction field. The slow tempo in the 2nd movement depicts the longing hopes of the workers. Then after a sery of Yunluo solo, the orchestra again plays lively paragraphs that show the water running down the reservoir. Finally the whole music ends with very happy and joyful mood under the brilliant sound of the drums.

Performed by the Chinese Orchestra of Jinan(Yunluo by Zhao Xing-ru) in 1964 4:27

《嘎達梅林》

  「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啊,

   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

   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嘎達是人名,梅林是蒙古官銜,王爺屬下的一個小官。)

  樂曲是以這首短小的、長期流傳於蒙古人民生活中的民歌《嘎達梅林》為主題發展而成,表達了蒙古人民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敬愛與讚美。全曲的節奏舒展從容、深沉有力,音調寬廣豪邁、莊重肅穆,既表現了真摯深厚的感情,又突出了英雄的偉大形象。

《和尚思妻》

是《三寶佛》其中一段,最早見於丘鶴儔(一八八零—一九四二)的《弦歌必讀》(一九一六),注明為過場譜,並以合尺線演奏。《三寶佛》由〈擔梯望月〉、〈三汲浪淘〉及〈和尚思妻〉三支曲組合而成。一九五七年的粵劇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任劍輝、白雪仙和梁醒波主演)中的小曲〈拉郎配〉便調寄此曲。

《柏架鵑鳴》

以傳統廣東音樂的風格,配合現代創作方式,描寫於香港島柏架山上遠足的一些樂趣,展現綠樹成蔭,小鳥歌唱等情境。樂曲應用五架頭的樂器組合,旋律清新,節奏速度有時自由,有時簡單明快。作者在音樂上稍作嘗試,希望能建立一種有香港特色的廣東音樂味道。

《一葉知秋》

盡量保留廣東音樂的傳統特色,當中亦採用了乙反調的手法和無變化音轉調的方式去發揮旋律的多面性。樂曲開始以廣東口音「秋」字為基礎,一音、兩音、三音的動機,繼而加以發展成略帶愁意的旋律。第二段的節奏,則以五個、四個、三個、二個、一個音的對句,由長至短,慢至快,漸漸地將音樂的氣氛由隨和變成激動,由抒情變為奔放。

《漢宮秋月》

原出自《瀛洲古調》,琵琶名家沈紹周將修正之樂譜贈送給其友陳鐵生,陳於一九二三年將之刊載其所編《新樂府》一書中。後司徒夢岩將第一段翻譯成五線譜,發表於一九二四年之《音樂季刊》第三期,嗣後呂文成等據此再行移植,用二胡演奏;及後粤胡創製成功,又將之錄成唱片。其後此曲亦曾用《三潭印月》之名,曲譜流傳至今。樂曲描寫深宮庭院,秋天之夜,雖是「月到中秋分外明」,但卻難掩「倍念親友思鄉情」。

《幻海情天》

創作於1988年至1989年,為高胡協奏曲《粵魂》的主題音調。樂曲收取粵樂素材並結合現代創作技巧而作;人類生命面對這悠長的社會歷史,奇妙的大千世界,繽紛多彩的現代生活,深不可測的自然宇宙,她要發出深沉而慨然的浩嘆,唱出迷茫而清麗的意境,抒出癲狂而激越的情懷。

《彩雲追月》

彈撥樂合奏《彩雲追月》:主題是一個流傳極廣的曲調,為三十年代風靡一時的作品;現改編為彈撥樂合奏曲,以展現柳琴系列(高音柳琴、中音柳琴、次中音柳琴)豐富的音色變化。

《獅子山下》

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我地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

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

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地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

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地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採茶撲蝶》

百花,開放好春光,採茶的姑娘滿山崗。手提着籃兒來採茶,片片,採來片片香;採呀,採呀,片片採來片片香。採了一把又一把,又一把;採茶的,姑娘笑哈哈;採茶故事滿心腹,賣去茶葉好養家。

《十送紅軍》

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上野鹿聲聲哀號,樹樹梧桐葉落完。問一聲親人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這是用以前在江西流行的 “長歌” 加以整理的(“長歌” 經常在送別時用)。

《水鄉船歌》

是以浙江民歌《柳元郎》的曲調為音樂素材而創作的,樂曲描繪了江南水鄉碧波粼粼的秀麗風光和水鄉人民喜慶豐收的歡悅情景以及蓬勃向上、充滿生機的畫面。

《鳳陽花鼓》

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只會唱個鳳陽歌,鳳陽花鼓(咿喲哎呦),得兒隆冬飄一飄,得兒隆冬飄一飄,得兒飄,得兒飄,得兒飄得兒飄飄,一得兒飄飄,飄一飄。

《草原之夜》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來春風。可克達拉也變了模樣,姑娘就會來伴我的琴聲。來……來…… ,姑娘就會來伴我的琴聲,來……來…… ,姑娘就會來伴我的琴聲。

《牧羊山歌》

東山頭升起喲紅喲雲朵 紅雲朵,紅堂堂照亮了西山坡,啊紅堂堂照亮了西山坡,吆喝著羊群出了窩,出了窩,羊兒奔跑多快活,啊羊兒奔跑多快活。

《青藏高原》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期盼?難道說還有無言的歌?還是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

哦~~~!我看見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連,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

是誰日夜遙望眷藍天?是誰渴望永久的夢幻?難道說還有讚美的歌?還是那仿佛不能改變的莊嚴?

哦~~~!我看見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連,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同一首歌》

鮮花曾告訴我你怎樣走過,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個角落。甜蜜的夢啊誰都不會錯過,終於迎來今天這歡聚時刻。水千條山萬座我們曾走過,每一次相逢和笑臉都彼此銘刻。在陽光燦爛歡樂的日子裏,我們手拉手啊想説的太多。星光灑滿了所有的童年,風雨走遍了世間的角落。同樣的感受給了我們同樣的渴望,同樣的歡樂給了我們同一首歌。陽光想滲透所有的語言,春天把友好的故事傳説。同樣的感受給了我們同樣的渴望,同樣的歡樂給了我們同一首歌。陽光想滲透所有的語言,春天把友好的故事傳説。同樣的感受給了我們同樣的渴望,同樣的歡樂給了我們同一首歌。

《天使的夢》

這是“東方天使”特別委約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為樂團創作的樂曲。天使是傳播福音的使者,美妙的音樂正是無價的福音,洗滌人類的心靈,讓感情得以抒發,並帶給人們喜悅與安寧。傳播美妙的音樂,達到以上的目標就是“東方天使”的理想。

《林間舞曲》

作於1934年。該曲簡潔而富於對比,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真摯的熱愛。

《月光弄笛》

這是日本著名尺八演奏家福田蘭童所作的一首尺八的獨奏曲。樂曲描述幽靜的月夜,作者在月光下把弄自己心愛的笛子,寄托心中的思念。樂曲頭尾恬靜而自由,中段熱情歡樂,充滿東瀛風味。現改用中國笛演奏,具有相當難度。

《寒山僧蹤》

以典雅柔美的曲調,融入佛教的端莊、脫俗,意象深遠地描繪出蘇州名剎寒山寺的幽靜。改編後,又呈現出另一番清新優雅的風貌。

《大唐六駿》

組合打擊樂合奏《大唐六駿》:為單樂章結構的打擊樂合奏。樂曲以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墓前的六匹駿馬石刻為題,取其神韻。為了尋求最佳表現形式與技法,通過對粗細不同、長短不一的竹筒敲擊特製的板石,發出不同音高、不同音色,模擬出馬蹄疾馳的聲音。由此研製出 “扣筒” 打擊樂器,成功地塑造了六駿飛奔的音樂形象。同時,對擔任六駿的演奏者,也設計編排了生動的造型和肢體語言,使整部作品聲形並茂,達到了內涵與外延的完美統一。

《鼓鳴盛世》

鼓族合奏《鼓鳴盛世》:是一首由大鼓、抬鼓、太平鼓、五圓鼓、排鼓、吊鑔、大鑔組成的單樂章合奏曲。樂曲的節奏架構由十六分音符連接組成,在不同聲部交替切換中呈現並展開。全曲風采豪健、氣勢磅礡、節奏歡快。中段抬鼓演奏者下蹲敲擊鼓架,除了展現別樣的敲擊技法外,還突出了五圓鼓(或排鼓)的大段獨奏,繼之銜接於 “緊拉慢唱” 的節奏。《鼓鳴盛世》是獻給國慶六十周年的一首頌歌,寓意偉大祖國盛世祥和,國泰民安。

《渭川田家》

唐詩古箏彈唱《渭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當斜陽照著村落的時候,一群群的牛羊從田間回到深深小巷來,村中的老人拄了拐杖在柴門旁等候放牧晚歸的兒童,秀茂的苗田裡不時傳來野雞的鳴叫聲,蠶兒也到了吐絲成眠的時候,桑樹上的葉子也開始稀少,農夫們荷著鋤頭走回家來,相見時打著招呼絮語依依,此情此景,令人不由對農村生活的安逸而產生無限的羨慕,吟詠著《式微》的詩章,意欲歸隱又不能如願,心緒不免紊亂惆悵。

《皮影戲(影子木偶)》

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皮影戲裡,美麗的光影打在屏幕上,一尊尊細緻雕琢的皮偶透過光影栩栩如生地詮釋動人又發人深省的古老寓言。這首曲目以傳統中國樂器對應加勒比海音樂的節奏旋律營造出有如皮影戲般的戲劇效果。

《碧眼美人》

表現的是浪漫主義色彩所呈現的氛圍,之所以取名為碧眼美人,靈感是源自阿瑟圓桌武士傳奇,以及其中著名的《高文爵士與綠騎士》中古長詩。阿瑟傳奇裡有一位擁有超能力的綠衣騎士,碧眼美人取材同樣的概念,不過是以較柔和的女性象徵表現。

《葡萄熟了》

改革胡琴、鋼琴與手鼓《葡萄熟了》:旋律具有濃郁的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曲調親切熱情,優美流暢。樂曲描繪了在葡萄成熟的收穫季節裡維吾爾族青年男女喜悅歡快心情和載歌載舞慶賀豐收的歡樂情景,聽來有如身臨其境。

《水墨意韻》

樂曲分為“勾線”、 “點染”、 “著色”、 “潑墨”、 “意韻” 五個部分,從幾種水墨技法的角度出發,意在用音樂構造傳統水墨畫的種種意境,展現中國文人的情懷與風韻。

《沙漠玫瑰》

是作曲家王丹紅為 “2013亞洲優秀古箏樂團展演” 閉幕式而創作的委約作品。赤足的紅裳少女踏著腳鈴隨風緩緩飄來。她的明眸似月牙泉一樣清澈,她的舞姿堪與敦煌壁畫中的舞神媲美,她的笑聲與腳鈴合成最迷人的旋律。

《春澗流泉》

是著名潮州古箏大師徐滌生老師五十年代所作之傑出箏曲,是一首繪景寫意,表現流水形態的作品。樂曲描寫春天山澗流泉之奇異情景,時而龍吟虎嘯,急湍出谷,奔騰澎湃;時而涓涓細流,委折潺源。手法細膩,境致幽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十分形象,有身臨其境、身聞其聲之感。曲調健康、明朗,音韻高雅純樸,是一首精悍短小秀麗之箏曲。

《絲路鴕鈴》

描繪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西安”。 樂曲以唐代張籍《涼州詞》的詩意為依據,吸取新疆民間音調創作而成。展現了廣袤的沙漠、紅柳搖曳的景象,以及絲綢之路上駝商隊不畏艱辛、充滿酸甜苦辣的旅途情景,凝聚了辛酸沉重的抑鬱情感。中阮渾厚悠揚的聲音,完美地詮釋了絲綢之路上的異域風情,獨具魅力。

《節奏之舞》

阮咸與小樂隊《節奏之舞》是青年作曲家周瑜先生於2016年9月創作的一首阮咸與小樂隊作品。曲風活潑明快、節奏動感,加入了爵士樂和新民樂的風格特徵。樂曲更像一首極富活力的青春讚歌,向大家展示了一群朝氣向上的青少年的 “阮樂心聲” 。

《陽關三疊》

是唐代著名琴歌,以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為詞。因詩中有“陽關”、“渭城”兩地名,故又稱為《陽關曲》、《渭城曲》,“陽關”也成為送友酬唱的代名詞。三疊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個曲調變化反覆三次。

《梅花三弄》

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時桓伊所奏的笛曲。後由笛曲改編為古琴曲,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變體新水令》

絲竹樂合奏《變體新水令》是劉天華先生根據民間樂曲改編而成的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樂曲基本音調及素材均充滿民間傳統色彩及韻味。

《豫北敘事曲》

作曲家劉文金創作於1958作的一首二胡曲。樂曲採用敘事手法,敘述了作者的家鄉在舊社會所經歷的苦難,勞動人民對自由的渴望和推翻後的歡樂情懷,表現了豫北人民樂觀、豪爽的性格,抒發了他們對新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未來充滿信心的真摯情感。

《花兒與少年》

春季裡那麼到了這,水仙花兒開,水仙花兒開,年輕輕個女兒家呀踩呀踩青來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攙我一把來。

夏季裡麼到了這,女兒心上焦,女兒心上焦,石榴花個子兒結的賽過了瑪瑙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親手麼摘一顆。

秋季裡那麼到了這,丹桂花兒香,丹桂花兒香,女兒家個心兒上啊起了個波浪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扯不斷情絲長。

冬季裡麼到了這,雪花滿天飛,雪花滿天飛,女兒家個心兒是啊賽過那雪花白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認清了你再來。

《劉三姐選曲》

風景如畫的桂林,壯族群眾劉二劉三姐兄妹,與老漁夫、阿牛、舟妹住在一起親如一家,過著勤勞幸福的生活。劉三姐和姑娘們喜歡在山上邊採茶邊唱歌。地主莫懷仁霸佔茶山禁止百姓採茶,但鄉親們在劉三姐的鼓舞下拔掉了禁止採茶的牌子。莫懷仁氣急敗壞,又想禁止百姓唱歌。劉三姐與莫懷仁打賭,只要他在對歌中取勝,就可以禁歌。莫懷仁請來秀才與劉三姐對歌。

《忘盡心中情》

忘盡心中情,遺下愛與痴,任笑聲送走舊愁,讓美酒洗清前事。四海家鄉是,何地我懶知!順意趨寸心自如!任腳走,尺軀隨遇!難分醉醒,玩世就容易,此中勝負只有天知,披散頭髮獨自行,得失唯我事!昨天種種夢,難望再有詩,就與他永久別離,未去想那非和是,未記起從前名字!

《走進新時代》

總想對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麼豪邁;總想對你傾訴,我對生活是多麼熱愛;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意氣風發走進新時代。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啊!我們意氣風發走進新時代。

讓我告訴世界,中國命運自已主宰;讓我告訴未來,中國進行著接力賽;承前啟後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啊!帶領我們走進走進新時代。

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開創未來。

《阿里山之歌》

阿里山是臺灣有名的景點,阿里山的少數民族更是以能歌善舞見稱,此曲取材自《阿里山的姑娘》一曲,並加以發展豐富而成,全曲輕快熱烈,充分表現出阿里山人民的開朗熱情性格。

《金色的沙漠》

是作曲家黃曉飛於2005年為余御鴻先生創作的箏曲,樂曲以D、A兩音為中心,形成具有新疆風格的調式,表達了西域的風情及當地人抒情的內心世界與火熱奔放的性格。除了非五聲音階定弦,全曲多處運用不同的拍擊方式,呈現出多種新的音響效果,在演奏技巧上包括雙手拍弦、叩、擊等方式、快速音型彈奏、雙手搖指等,皆為形成此曲演奏的特色。

《五聲北極光》

在挪威北部接近北極圈的地區能看到美妙的北極光。《五聲北極光》中段出現了一些特別的素材是用來描繪這些短暫但奇特的視覺效果。作品的其餘部分卻回到亞洲,在溫暖的地方感受陽光普照的日子。這樣就好像音樂帶領我們在夢境中自由飛越時空。五聲一詞是泛指本曲的一些基本音樂素林。

《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邊是呀嘛是家鄉啊,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艙。四處野鴨和菱藕啊,秋收滿畈稻穀香,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洪湖水呀長呀嘛長又長啊,太陽一出閃呀麼閃金光啊,爹娘的恩情比那東海深,漁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強。

《紅太陽照邊疆》

是一首反映延邊人民的精神風貌和風土人情的歌曲,由韓允浩作詞,金鳳浩作曲,創作於1966年。

2019年,該曲獲得“歌聲唱響中國”最美城市音樂名片發佈暨表彰儀式“最美城市音樂名片優秀歌曲獎” 。

《月光光變奏曲》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摘紫薑,紫薑辣,買菩達,菩達]苦,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馬鞭長,起屋樑,屋樑高,買張刀,刀切菜,買籮蓋,籮蓋圓,買條船,船沉底,浸死兩個番鬼仔,一個賣慈菇,一個賣馬蹄。

《南胡之狂想曲》

是用快速內外弦跳躍弓法,發出雙弦齊鳴的感覺(實際等於拉雙弦),然後運用八度、十度等指法,並插入兩重旋律部分與半音之進行。目的是為南胡造一極難的技巧,給練習者作為高級教程,並不是像普通南胡曲,隨意充作音樂會的曲目。

二十一弦古箏五重奏《仙后座二十一》

在天空中,仙后座位於北極星附近,由五顆星組成W形。作曲家從這個星座得到啟發,決定譜曲二十一弦古箏五重奏。他將五個古箏按仙后座的順序(β、α、γ、δ、ε)排列,β位的音調比一般古箏設定高八度,ε位的調則最低。主要獨奏者演奏γ、α和δ位元古箏則不時地製造出類似打擊樂器的效果。這個構思產生了明亮、和諧的音色。作曲家通過音樂表達了人們對無盡空間的暢想。

《晉劇曲牌聯奏》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在形成的過程中吸收了“同州梆子”和最早的秦腔,結合晉中一帶的民歌、打擊樂等逐漸發展形成。晉劇主弦“晉胡”(又名呼胡),與二弦.三弦、四弦合稱為文場四大件,這幾件樂器也形成了劇種獨有的配置,民間有 “呼胡立竿子、二弦穿眼子、三弦打點子、四弦掌尺子” 的說法。《晉劇曲牌聯奏》也是運用了傳統曲牌加以改革的表現形式,在晉胡的領奏下,讓觀眾欣賞山西的傳統劇種!

《我的家鄉沂蒙山》

我的那家鄉沂蒙山,高高的山峰入雲端,泉水流不盡,松柏青萬年,梯呀田層層綠呀,水庫銀光閃,哎嗨喲哎嗨哎嗨哎嗨衣喲,映山紅花處處開,牛羊成群繞山間,我的那家鄉多麼好,山區的美景唱不完。唻哎嗨嗨衣喲。

我的那家鄉沂蒙山,果樹成行糧滿川,蘋果香千里,桃李壓枝彎,黃梨兒大呀,山楂紅艷艷,哎嗨喲哎嗨哎嗨哎嗨衣喲,金黃的麥穗長又長,大豆粒兒圓又圓,我的那家鄉多富饒,汗水換來豐收年,唻哎嗨嗨衣喲,汗水換來豐收年,唻哎嗨嗨衣喲。

《人說山西好風光》

人説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杏花村裏開杏花,兒女正當好年華,男兒不怕千般苦,女兒能繡萬種花,人有那志氣永不老,你看那白髮的婆婆,挺起那腰板也像十七 八。

《我愛你塞北的雪》

我愛你,塞北的雪,飄飄灑灑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樣的輕盈,你的心地是那樣的純潔,你是春雨的親姐妹喲,你是春天派出的使節,春天的使節。

我愛你,塞北的雪,飄飄灑灑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軀,裝扮銀光閃閃的世界,你把生命溶進土地喲,滋潤著返青的麥苗,迎春的花葉。啊… 我愛你,啊… 塞北的雪,塞北的雪。

《上去高山望平川》

寧夏回族花兒,曲調緩慢、節奏稍自由,描述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裡有一朶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難,摘不到手裡是枉然。

《不見英雄花不開》

作者是四川省一等榮譽殘廢軍人湯重稀,樂曲創作於50年代末,旋律樂達、爽朗、略帶四川風味,充滿了曲作者對生活、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潘諾哈爾瑪舞曲》

揚琴與弦樂三重奏《潘諾哈爾瑪舞曲》:潘諾哈爾瑪,是匈牙利的歷史名城,作品三個樂章,描繪了那裡的美景風物。

《花兒為甚麼這樣紅》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為什麼這樣紅?哎 紅得好像,紅得好像燃燒的火,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花兒為什麼這樣鮮?為什麼這樣鮮?哎 鮮得使人,鮮得使人不忍離去,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來澆灌。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為什麼這樣紅?哎 紅得好像,紅得好像燃燒的火,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

《毛主席來過五指山》

毛主席來過五指山,英雄樹下歇過馬;臨走在樹下灑瓢水喲,紅艷艷的開滿一樹花。毛主席來過五指山,古樹野藤把路攔;他親手劈開一條路喲,山南山北連一片。

《安詳路上的說書人》

19世紀初的新加坡可說是個多元種族文化的匯集地。當時的本土文化參雜了西方國家所傳來的影響,以及新移民華族,印度族等等的風味,產生了獨特的融合。此曲的啟發點來自於這樣一個多姿多彩的背景。作曲家想像當時的一條老街“安詳路”。 街頭兩岸有兩位說書人,一位以中文講古,而另一位以馬來文說唱。一開始,兩位說書人只顧著自己的聽眾,井水不犯河水。但漸漸地,他們開始互相奪彩,雙方越說越劇烈,越唱越大聲。而在故事的最高潮時,兩人才發現,其實他們在以不同的語言中敘說著同樣的一個故事。

合奏《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片段— “納瓦木卡姆太子間奏曲”》

木卡姆淵源於西域土著民族文化,有深受波斯-阿拉伯音樂文化的影響。”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範、聚會等意,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主要意思為”古典音樂”。木卡姆,被稱為維吾爾民族歷史和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組成部分;它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

《中國笛與印度笛的對話》

改編自一首印度傳統舞曲,通過印度笛與中國竹笛的對話與交流,用室內樂伴奏,是作曲家新的嘗試,也給予演奏員較大的空間,展現個別笛子的演奏技巧,音色和韻味的表現。樂曲在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管樂周首演時廣受歡迎,充分表現了多元種族的文化。

《蕉石鳴琴》

芭蕉樹下石叢邊,焚香操琴志泱然。此曲又名蝶戀花,從標題到曲趣,都體現著一幅典型的嶺南美景的寫照。

《空山憶故人》

這是根據著名琴曲《憶故人》(又名《山中思友人》)改編而成。用中國失傳數千年之古樂器篪來演奏,使人倍感古意盎然。全曲表達了古代隱者在山中「彈琴復長嘯」,回憶以前與友人相聚的日子。改編戓二重奏後,在原曲的節奏上作了較多變化處理,加強了各段落間的情緒對比,別具一格。

《給古箏及弦樂四重奏的幻想曲》

創作於2000年,全曲分為引子及第一、二、三、四段。整曲純淨、透明、簡潔,風格明晰、層次分明,飽富想像力。為了造成明確的特色變化,許多可能的音效技巧大多都用上了。活潑輕快之時音響豐沛、節奏有力;緩慢靜寂之刻幽遠深邃、冷清淒感,仿若內心之旅。

《春風得意》

一曲約創作於一九三零年代中後期,時值作者獲邀與呂文成、林浩然等共掌歌林唱片的錄音工作,其心境有若古人考取功名,事業得以升遷的愉悅情景。全曲酣暢、悠揚,如若春風滿面、洋洋得意、眉飛色舞、趾高氣揚之感。

《漁歌晩唱》

清末抄本劇目中有「漁」、「樵」、「耕」、「讀」四段描寫四季景物的《南詞四景》,可惜至民國初年只流傳有春景「漁」的一段,曲詞中有「漁歌唱晚風」句。呂文成去其詞以粤胡演繹此段歌調,並取名《漁歌晚唱》,描畫春天到來時快樂的漁翁及其生活境況。

《流水行雲》

一曲創作於一九四零年代,因電影《郎歸晚》將之整首譜成歌曲演唱而流行於四十年代後期,後將其重新填詞演唱者不計其數。樂曲用乙反調式創作,曲意深邃,有如行雲流水,不斷地傾訴無限幽思之情。

《燈月交輝》

源於十番鑼鼓曲,因常在舊暦正月十五元宵節演出,故取此名。曲調歡快活潑,包括《壽亭侯》、《薛仁貴》(跨海征東)兩段曲調,並有用琵琶技法摸擬的鑼鼓段。

《昭君出塞》

公元前三十三年,漢時匈奴犯境,漢元帝為求平定邊疆戰亂,遂用毛延壽之計,將昭君(王嬙)出塞和親,王為了民族大義,毅然承擔了這任務,隨行帶去了大量的文化及生產技術,為民族和睦及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本曲根據廣東音樂《昭君怨》為素材,加工改編,表現了王嬙對和親生活的憧憬及離別家鄉的哀愁。

《撥弦波爾卡》

是一首以小提琴撥奏的技巧來演奏的曲子,以柳琴、中阮及大阮演奏。曲中充分展現出輕鬆、喻快的氣氛。

《柯爾克孜舞曲》

彈撥樂合奏《柯爾克孜舞曲》作於1976年。根據石夫創作的《柯爾克孜人民歌唱毛主席》歌曲改編創作而成。富有歌舞性的歡快節奏以及多變的音樂風格色彩,描寫出柯爾克孜人民善歌善舞、歌唱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春夜喜雨》

打擊樂與女聲清唱《春夜喜雨》:是根據杜甫詩《春夜喜雨》譜就的一首打擊樂與女聲清唱。樂曲主要為琵琶、古箏協奏,伴奏部分是富有顆粒性的特性樂器,扣擊技法增添了樂曲的形象與律動。歌聲之前的琵琶獨奏,自由、寬廣、舒展,與伴奏織體形成了反差,彰顯了旋律的優美和動聽。女聲清唱、伴唱稍後切入,兩次韻白在間奏中完成。之後主題再現與變奏,在樂隊全奏中,樂曲昇華至高昂、熾熱的境界。

《送貨下鄉》

以秦腔花音二六板式為創作基礎、表達送貨郎挑貨下鄉,看到鄉間美景、一路之上吆喝不斷的快樂景象,較好地表現出秦腔板胡弦律特色。

《滴水訴情》

打擊樂與琵琶《滴水訴情》:為打擊樂與琵琶而作,三段體結構,設有小引子和小尾聲。全曲純淨、樸實、親切,無弦外之音,是一首優美動聽,典雅細膩的小合奏。樂曲的要旨有三點,一是琵琶中段的獨奏空間,預示演奏者可根據作品的需要,融入個性化、創造性的演奏。二是所使用的小型打擊樂器,如組木魚、大木魚、沙盤、扣鑼,又或風鈴之類的顆粒性打擊樂器,均極富個性。三是女聲的哼鳴段落,是樂曲中最動人的部分,應注意樂句的氣息和分段,表現出寬廣、深情、自信。

《夫妻逗趣》

民族弓弦樂合奏《夫妻逗趣》:樂曲取材自陝西民歌,妻子說:“說你呀,邋遢呀,真邋一個遢呀,嘴裡齜著一顆大門牙。”丈夫說:“說你呀,邋遢呀,真邋一個遢呀,有了門牙才好啃西瓜。” 非常風趣而又恩愛。

民族弓弦樂合奏《皮黃二首》:作品分別以中國京劇二黃、西皮的經典過門為音樂素材,以歐洲已洛克時期常見的“前奏曲與賦格”的套曲體裁寫成。

《皮黃二首》

民族弓弦樂合奏《皮黃二首》:作品分別以中國京劇二黃、西皮的經典過門為音樂素材,以歐洲已洛克時期常見的“前奏曲與賦格”的套曲體裁寫成。

《線腔曲牌》

合陽提線木偶戲《線腔曲牌》是一門綜合藝術,與其他戲曲一樣,是由文學、音樂.表演、美術、偶人製作等結合在一起。線腔音樂在合陽提線木偶戲演出過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配以特製的皮弦胡、馬鑼、錚子、兒馬號等專用樂器,形成了“細膩纏綿、悠揚婉轉”的藝術風格,屬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皮弦胡,又稱“線胡子”,其音質渾厚,製作獨特,沿用了傳統的羊皮弦、鐵指帽,弓毛粗如姆指,琴弓寬二寸有餘,型為弧狀,是提線木偶戲的專用樂器之-。《線腔曲牌》實際上就是提線木偶戲的配曲音樂,採用了部分板式音樂的特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曲牌。並使各種唱腔、板式自然銜接。突出了“曲調優美、旋律動聽”的演奏形式。

《我的祖國》

合奏《我的祖國》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歌。作品深切表達了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唱出了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和英雄主義氣概。樂曲改編增加了二胡、板胡、京胡領奏,在引子部分使用了古曲《流水》、《梅花三弄》的音樂元素,在變奏部分融入了京劇音樂元素,使得樂曲在彰顯原曲風貌的同時,更具古風意蘊和梨園特色。

《阿宮雅韻》

阿宮腔《阿宮雅韻》是阿宮腔劇種傳承人路建龍先生特為第十一屆非遺節(及陜西地方戲曲音樂會)而創作。音樂素材採用了阿宮腔傳統曲牌、聲腔、過門和間奏音樂等。樂曲由引子、慢板、快板三部分組合而成。運用阿宮腔三大件硬弦、月琴、梅調板胡領奏,民族樂隊伴奏的表現形式,充分體現了阿宮腔,優雅細膩,清麗婉轉的藝術風格和跌宕起伏,行進流暢,引人入勝的演奏特色!真乃 “秦時五音留華章,今朝七律顯雅韻” 。

 

越調曲目

越調曲目:《越韻》為獨奏曲,為越調板腔與曲牌音調連綴而成。樂曲採用了“慢板”、“大開門”、“過橋”、“亂彈”、“銀扭絲”、“十字頭”等音樂素材在發揮越胡獨特演奏風格的同時,借鑒民族弓弦樂器演奏技巧,體現出越調豪放婉約之韻味,彰顯了劇種的獨特魅力。

越調曲目:《收姜維》,越調是河南三大劇種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音樂既有黃河的豪放、質樸之聲,又有長江的委婉、細膩之情。早期演出班社遍佈豫、鄂、魯、冀、晉、陝等地。一代越調大師申鳳梅在《三國》戲中飾演的諸葛亮形象享譽全國。1963年,周恩來總理觀看她演出《收姜維》後,風趣地稱讚她說:“你把諸葛亮演活了,河南的諸葛亮很會做思想工作嘛。”

《火紅的吹打》

笛子四重奏《火紅的吹打》:樂曲由當代著名作曲家秦文琛於2011年創作,此為2013年修改稿首演版本。樂曲是為四支竹笛而作,展開的手法借鑒了中國民間吹打樂中“離”、“合"的特點。“離”即每件樂器以各自的方式同時展開,從而形成一個大的運動空間;“合”即將四件樂器納入統一的節率中。樂曲表現了中國民間吹打樂的火紅熱鬧場面。

《楊三姐告狀》

評劇《楊三姐告狀》選段 “一見哥哥” ,評劇是20世紀10年代初期由冀東蓮花落拆出戲演變而成的。評劇聲腔音樂以慢板為基本曲調,包括慢板、二六板、垛板、散板(合緊打慢唱)、流水板等主體板式,和搭調、尖板、導板、帶板等附屬板式。

《黃河縴夫曲》

竹笛八重奏《黃河縴夫曲》: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黃河岸邊縴夫拉縴的情景。那遙遠年代,那些裸膀露背奮力拉縴的縴夫,那倔強的日子響起的船工號子,高亢、堅實、悲壯,依然迴蕩在歲月的痕跡裡。

《花去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誰會憑闌意

(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原詞寫的是一位為相思而憔悴、試圖狂醉一番以解憂愁的詩人,即作者自己。作為北宋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經常為青樓歌妓寫詩。詩中所謂“無言誰會憑闌意”,以及“擬把疏狂圖一醉”,表達的其實是雖然身在青樓,內心有話卻無人交流的孤獨。樂曲以簫鼓、琵琶和二胡的交替演奏展開,描寫身處青樓、滿目春愁、煙光夕陽中詩人的落魄與思念情感。樂曲用不規則的鼓聲律動來表達對酒當歌中的醉意,其節律由慢到快最後又回到慢,音樂最後又回到最初的主題。

《揚劇曲牌聯奏》

由揚劇表演藝術家金運貴所創的 “金派梳妝台” ,主胡在用弓上要短促輕巧,要有顆粒性,按指要靈活敏捷,多用二度或三度花奏。其它樂器要對唱腔加以潤飾,多增加音樂的色彩。樸素的唱腔與稍顯華麗的伴奏相得益彰,在不緊不慢的旋律節奏中,娓娓道出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使觀眾過癮並為之動容。《西皮梳妝台》由揚劇表演藝術家高秀英所創,用揚劇高音主胡士工弦加花演奏,與高派高亢激越的唱腔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全曲舒展流暢,襯腔高揚俊朗,特別是主胡在運弓中飽滿並富有彈性。同一支 “梳妝台” 曲牌,在不同的情況下以不同的演奏法,來表達人物在特定的情況下,喜、怒、哀、樂多種情感。

《秦腔板胡牌子曲》

是郭富團於1952年根據陝西秦腔的若干曲牌改編而成,用中音板胡演奏。引子熱烈奔放,先聲奪人,旋律取自《官譜》,但由於速度放慢,節奏拉寬,情緒較舒展、悠閒。

絲弦四重奏

《秦腔主題隨想曲》:原曲為1959年根據同名民族管弦樂曲改編。作品以西北人民群眾最為喜愛的“秦腔"戲曲音樂中的若干曲牌為素材編創而成。樂曲具有戲劇性的委婉格調和高昂激情,此曲曾於1963年第四屆“上海之春"二胡比賽由作者演奏後獲得新作品演奏優秀獎。收錄于《華樂大典‧二胡卷》。為慶祝今次“魯日融教授執教60年亞音樂會",作者特為1977級四位優秀畢業生張彬(二胡)、魯蓓(大提琴)、尹群(古箏)、李潔(揚琴)量身而作,音樂的織體、旋法和調性變換,較原二胡曲略有伸展。四件樂器對主題旋律的交替變奏,特別是二胡和大提琴華彩樂段的精彩演繹,使全曲獲得了中西融合、趣味盎然的效果,成為一首富有新意的民族室內樂佳作。

《秦腔主題隨想曲》

絲弦四重奏《秦腔主題隨想曲》:原曲為1959年根據同名民族管弦樂曲改編。作品以西北人民群眾最為喜愛的“秦腔"戲曲音樂中的若干曲牌為素材編創而成。樂曲具有戲劇性的委婉格調和高昂激情,此曲曾於1963年第四屆“上海之春"二胡比賽由作者演奏後獲得新作品演奏優秀獎。收錄于《華樂大典‧二胡卷》。為慶祝今次“魯日融教授執教60年亞音樂會",作者特為1977級四位優秀畢業生張彬(二胡)、魯蓓(大提琴)、尹群(古箏)、李潔(揚琴)量身而作,音樂的織體、旋法和調性變換,較原二胡曲略有伸展。四件樂器對主題旋律的交替變奏,特別是二胡和大提琴華彩樂段的精彩演繹,使全曲獲得了中西融合、趣味盎然的效果,成為一首富有新意的民族室內樂佳作。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