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資料館 Chinese Music Archive

二胡樂曲介紹 3 - Erhu Programme Notes

《病中吟》     -

《病中吟》又名《安適》、《胡適》,就是人生往哪里去的意思。旋律初稿創作於一九一五年,是描述在貧病失業下,內心的鬱悶及要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的意志及抱負;《病中吟》不是生病中的呻吟,而是心中苦悶如病。

劉天華:一九三一年演繹  2:52

Sigh of Ailment                      music by LIU Tian-hua

    Sigh of Ailment is also called Where to Go, which means: where is life going to? The first draft of the melody was written in 1915, expressing the emotional suffocation and the ambition to fight against the evil powers during a time of poverty, sickness and unemployment. Sigh of Ailment is not about moaning in sickness, but about the mental agony as if caused by some kind of mental sickness.

LIU Tian-hua : Performed in 1931   2:52

《喜豐收》

《喜豐收》1964年被中央廣播文工團選為出國演出節目,樂曲以快速開始,帶出喜氣洋洋般的樂段,再轉入中速歌唱性的旋律,漸次進入對話般的慢板樂段,最後在慢起漸快的拋弓樂段中結束

《小花鼓》     劉北茂曲

  作者於一九四三年春節在四川重慶青木關,有感於孩子們興高彩烈地打起小花鼓,配合喧天鑼鼓及歌聲來歡渡春節的情景,創作成此曲,以表樂觀向上的精神。

劉北茂:一九五五年演繹   2:30

 

The Little Flower Drum  composed by LIU Bei-mao

      This piece was created in Qingmuguan in Sichuan Chongqing on Spring Festival in 1943. The composer was moved by the childern’s playing little flower-drum and the scene of people’s celebration of Spring Festival by singing songs. It expresses a feeling of optimism.

LIU Bei-mao : Performed in 1955   2:30

《懷鄉行》     -

  一九三六年秋正是國家面臨存亡的時刻,作者有感而發,在懷念美麗故鄉之時,傾注了悲憤的感情,反映了憂國憂民之心;小快板表現出急切返故鄉的心情;音樂在懷念中交織著激動悲憤之情。

陸修棠: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演繹 項祖華揚琴伴奏   4:48

 

Homesick  composed by LU Xiu-tang

      China was in a devastating condition of civil wars and foreign occupation in the autumn of 1936. The composer missed his beautiful homeland and at the same time was apprehensive of the state of his country. The allegretto displays his urge for homeward bound. The music was intermixed with old memories and despondency.

LU Xiu-tang : Performed on December 30, 1958; yangqin accompanimentXIANG Zhu-hua   4:48

《江河水》       東北民間樂曲  黃海懷移植

  元、明時期南北曲中有《江兒水》之曲牌,在各地流傳著,「遼寧鼓樂」笙管曲中亦有一首「異曲同宗」之曲牌《江河水》。五十年代初,王石路、朱廣慶、朱長安及谷新善據「老本譜」拉寬節拍、填字加花,整理改編為雙管獨奏曲;一九六二年黃海懷再據此成功地將之移植為二胡獨奏曲。改編後的《江河水》音調悲憤、激昂,一字一淚地哭訴了舊時期苦難的生活和有冤無處伸的悲慘遭遇,樂曲悽楚悲切,形象生動感人。

黃海懷:一九六三年五月十日演繹 梁瑞華揚琴伴奏 7:35

 

River Water   Northeast traditional music   transcribed by HUANG Hai-huai

Back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re was a folk tune of similar title. A piece of the same tile was also among a collection of music for the sheng & guan. In the early 1950s, several musicians arranged a piece with this title for the wind instrument by stretching the rhythm and ornamenting an old score. In 1962, HUANG Hai-huai successfully transcribed that piece for the erhu. This current version is filled with anger and vigor. With tears it vividly accuses of the miserable life and unjust rule of the old society.

HUANG Hai-huai : Performed on May 10, 1963; yangqin accompanimentLIANG Rui-hua   7:35

一枝花》

  樂曲根據同名山東民間嗩呐曲改編,全曲分三段,用二胡來模仿嗩呐的花舌音、苦音、滑音、吐音等技巧, 呈現出熱烈歡樂的氣氛。

信天遊》

  《信天遊》作於1961年。樂曲以兩支情趣對比鮮明的陝北民歌為基調編創而成。具有田野山歌風味、悠揚自如的慢板;情趣多變、輕快活潑的小快板;二胡與揚琴深情的對位呼應;好似一對戀人在黃土高坡相望歌唱,明亮的二胡泛音透發出對愛情與幸福生活的嚮往。

山村謠》

  《山村謠》亦名《山村新歌》,作者通過簡樸生動的音樂語言、跌宕起伏的旋律,充分發揮了二胡的演奏技巧,表現出山村人民的清新面貌和對新生活的讚美。

慢三六》

  二胡重奏曲《慢三六》是在江南絲竹《慢三六》的基礎上經「刪繁就簡」和藝術加工後形成的。用兩把不同定弦的二胡來演奏,在音色上有對比,猶如同胞姊妹,又好似雙龍搶珠。既繼承了民間支聲的優點,又汲取了西洋的複調手法,使這首淳樸的民間樂曲更加丰姿多彩。演奏上使用了現代二胡運弓技巧中的「跳」、「斷」、「連」、「浪」、「爆」,和左手技巧中的「壓」、「滑」、「(輕、重、慢、快)揉」等,令人聽後耳目一新。

新婚別》

【引子】
  深沉有力的曲調,展示了戰事頻生、兵荒馬亂的情景,緩慢的旋律是素材自姜白石的歌曲《鬲溪梅令》音調發展而成。
【第一段 迎親】
  在清詭悅耳的竹笛聲中,帶出了仿若山青水秀的鄉村景緻,繼而二胡以中慢的速度奏出由《鬲溪梅令》發展出來的主題音調,恰似一位含羞答答的少女,在婚前的喜悅神態。一陣歡快的鑼鼓聲過後,寓意迎親隊伍的到來,二胡以舒展的曲調、細膩的技法,與大革胡對奏,加上鋼片琴的點綴,展現出一幅洞房花燭夜的情景。
【第二段 驚變】
  風雲突變,戲曲的「亂錘」節奏,配合著定音鼓的滾奏,二胡奏出激憤的散板,猶若官兵徹夜抓丁,二胡運用「緊打慢唱」的手法以示哀求,樂隊的急促節奏,使氣氛益增驚慌情緒。最後,二胡奏出如泣如訴的散扳樂段。
【第三段 送別】
  樂隊奏出了沉重的腳步聲節拍,二胡運用各種不同的技法來潤飾主題音調,仿似新娘發出的哀嘆。這悲哀的旋律漸次變成堅定的音調,呈示著新娘強壓悲痛,在出征的鐘聲下,愁緒萬端地凝望著遠去的親人。

昭君怨》

  《昭君怨》的創作年代不可考,但最晚在清末以前已經出現此曲。漢元帝時,單于南侵,朝廷不敵外患,遂用毛延壽之計,將昭君(王嬙)出塞和親。曲調寫昭君和番的悲哀情懷。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優秀廣東古曲。

曲江吟》

  《曲江吟》1979年。樂曲以陝西“迷胡”和“碗碗腔”音樂為基調,並吸取戲曲音樂中的多變板式和戲劇性的對比手法,敘述人間哀與怨、悲與憤交織感情的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全曲由引子、慢板、快板、急板、尾聲五個章節組成。音樂悲切激越、淺吟低唱、跌宕起伏、婉柔鏗鏘,是一首具有敘事性的二胡作品。

梆子風》

  梆子戲是西北地區流傳較為廣泛的一個戲曲種類。梆子戲音樂的一般特點是以上下句旋律作為基本腔調,然後按照變體的原則進行展開衍生;上句旋律一般落在宮音,下句旋律通常落在徵音。這首樂曲即充分運用了梆子戲的這一音樂特點,因而樂曲具有濃郁的戲曲風味。《梆子風》由三個段落構成,第一段速度中庸,旋律洗練、樸素,突出了梆子音樂的特點;中段旋律較慢,是第一段的發展、變奏;最後旋律又再現到開始的基本樂句上而結束。

《流波曲》

  《流波曲》又名《老流波曲》,創作於一九五二年冬,是民間盲藝人孫文明的代表作品,亦是他流落異鄉困苦生活的自我寫照。原本與《四方曲》為同一首樂曲,後將慢板段發展,獨立而成此曲。曲中運用了「碰弦」、「透波音」及「帶頓弓」等特殊技法,更覺含蓄感人。

《牧人樂》

  《牧人樂》由引子及三個樂段組成,寬廣遼闊的引子彷彿把人們帶到一望無際、藍天白雲、牛馬成群的美麗草原上的自由自在、無枸無束的放牧生活;第二段小快板,二胡運用了拋弓、彈拉雙弦等技巧表達出牧民騎著駿馬驅趕牛羊的情景;第三段重現了第一段的主題音調並有所發展;猶如一天的放牧將要結束,在回程中唱著歡欣的頌歌。

《牧羊女》

  《牧羊女》具有濃郁哈薩克民族色彩。作者在一九六六年五月根據原舞蹈音樂《牧羊女》改編而成。引子部分以自然流暢的運弓,表現出藍天白雲牛羊成群,牧羊姑娘揚鞭放牧的草原景色。樂曲中部由歡快的舞蹈節奏、連續切分弓出現使樂曲推向高潮,充分描繪了“牧羊女”對生活的熱愛。

《琵琶韻》

  《琵琶韻》的作者在三十年代及四十年代初期曾寫有數闕二胡獨奏曲,並曾結集刊行,《琵琶韻》即該時期之作品。此曲原名《琵琶詠》,是當時作者吸收了琵琶演奏上的爽朗、輕快、活潑的特點,運用了較新的二胡技法,在高把位以清新、明快的節奏寫成此曲,用以表達琵琶演奏的掃、輪、滾等韻味和丰姿,並在二胡發展的萌芽時期作為突破性技巧的訓練,是該時期的二胡代表作品。

《異鄉鳥》

  《異鄉鳥》乃作者為加拿大電影《落鳥》所寫之主題曲。表現了一對中國女子來到異國,在新環境下的惆悵無奈,在失意中夾雜著希望、堅強、向前的復雜心情。

皮影調

  《皮影調》創作於1965年。此曲根據河北唐山地區的皮影戲音樂素材編寫而成,曲調歡快如說如唱,賦予語調性。

《翻身歌》

  《翻身歌》具有濃郁的河南地方風味,表現了勞動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悅心情和對舊社會苦難生活的控訴。曲調熱情、奔放;後半部分旋律進一步變奏展開,人們載歌載舞,喜悅、歡快的情緒達到高潮,最後一氣呵成,在十分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草原上》

  《草原上》是劉明源於一九五六年編創,並作為參加國際比賽演奏用的曲目之一。樂曲的風格具有鮮明的蒙古地方色彩,表現當地人民勤奮、勇敢的性格;面對著富饒美麗而無際的草原所抒發的內凡讚歌,是作者體驗草原生活的寫照,亦是展現了從馬頭琴演奏家沙拉西學習的成果。樂曲模擬了馬頭琴的演奏特色,把人帶入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草原意境之中。

《薰風曲》

  《薰風曲》是由民間流傳久遠的《老六板》加花變奏而成,有人據此稱之為《花花六板》;“薰風”為南風之意,故此曲又稱《南風曲》;清代李芳園將之收錄在他的《琵琶新譜》中,更名為《虞舜薰風操》,填上虞舜的《南風》詩,並偽托為虞舜所作。曲調華麗、明快,使人興奮不已,又能感覺到它的莊重與典雅,極富江南特色。

《西口情》

  《西口情》以山西傳統民歌《走西口》為素材,通過〈分離愁〉、〈秧歌情〉、〈送別難〉三段不同情緒的跌宕起伏,敘述了一對青年男女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

《豐收曲》

  《豐收曲》短小精悍,情緒喜慶愉悅,表達了辛勤耕耘之後喜獲成果的欣慰之情!

《豫鄉行》

  《豫鄉行》創作於1974年。此曲以濃郁的河南地方音樂風格的語言,表現了豫鄉人民勤勞樸實、詼諧樂觀的性格,和他們對家鄉新生活的熱愛之情。

《迷胡調》

  《迷胡調》作於1958年秋。根據陝西東部華陰、華縣流行的迷胡清唱曲中的“剪剪花”、“慢西京”兩支節奏、旋法對比鮮明、各具特色的迷胡曲子為素材編創而成。全曲對比統一、技法新穎、風格濃郁,是一首獨具西秦風韻的“秦派二胡”開篇之作。

《郿鄠調》

  《郿鄠調》根據郿鄠戲的曲調改編而成。郿鄠戲源於陝西的郿縣、鄠縣而得名,流行於陝西、山西、河南、青海等地區。郿鄠戲的音樂結構為曲牌體,大多數的曲牌運用“歡音”(稍升4)和“苦音”(稍降7)。此曲中也運用了此等音,使得樂曲的地方風格更濃郁。樂曲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在歡快有力的旋律中開始,右手以撥弦模擬鼓聲的效果,給人以節日的喜慶氣氛;第二部分抒情悠揚,洋溢一股甜美之情;第三部分再現了第一段的旋律,以歡快熱烈的情緒結束全曲。

《閒居吟》

  《閒居吟》創作於一九二八年暑假,以豐富細膩的情感描寫了暑期的生活及對國樂改進社的成立抱著希望的心境,但想到處境仍舊覺得很困難。

《閩江行》

  《閩江行》採用了福建閩南音調為素材創作而成,作於一九七三年三月,作者運用模擬鑼鼓等技巧手法,以熱烈歡快的節奏、深情優美的旋律、具有濃郁的閩南鄉土氣息,描繪了閩江人民載歌載舞熱烈歡迎骨肉同胞回鄉的動人場面。

《雙聲恨》

  《雙聲恨》又名《聲聲恨》,作者不可考,據老藝人憶述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首先由棚面上手伍日生介紹出來,是廣東音樂譜子中最早的分段體式作品,樂曲旋律幽怨,曲調取材自《粉紅蓮》、《殺雄雞》等民間樂曲。按明代女詩人張紅橋《大江東》詞有「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句,則所恨乃聲聲玉漏,時留之短促也;後有人將「聲」與「星」同音,諧聲附會為《雙星恨》,是為歎述銀河「商」、「參」(亦雙聲之諧音)二星,七夕一相逢之恨怨,概亦恨時留之短促也。樂曲主調為「正線乙反調」,中段轉用「正線正調」再轉回「正線乙反調」,末段以催板收結。

《關山月》

二胡獨奏曲《關山月》:漢代橫吹曲中有《關山月》,《樂府解題》:「《關山月》傷離別也。」琴曲《關山月》產生的年代很晚,是取材於山東民歌《罵情人》,與橫吹曲完全異趣。據現存資料考證,琴曲《關山月》最早見於《龍吟館琴譜》,其後《琴學管見》及《梅庵琴譜》亦先後收錄此曲,流傳極廣。二胡曲《關山月》是由琴曲演變而來,表達了遠戍邊疆將士的思鄉之情。樂隊豐富的音色變化、多層聲部及不同節奏的交替,使這種思鄉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花歡樂》

是根據絲竹樂《歡樂歌》加花變奏而成。靈巧別緻的裝飾手法、精細的力度及弓法變化,把旋律潤飾得華麗動聽,表達舒暢歡樂的情緒。在伴奏中既採用絲竹樂傳統的支聲複調織體寫法,又根據樂器性能及演奏之特點,使聲部具有鮮明的個性,在整體中互相協調,效果更加生動活潑。

《三寶佛》

是聯結了三首作引子用的短曲而成,美其名而附會為《三寶佛》。曲一為〈倒捲珠簾〉,又名〈擔梯望月〉,又名〈閨怨〉;曲二為〈三汲浪〉,又名〈三汲浪淘〉,又名〈採茶〉;曲三為〈和尚思妻〉,又名〈旱天雷〉,又名〈畫堂春〉。20年代初粵樂家用粵胡將此曲錄製唱片,劉天華先生將曲調聽寫,並傳給蔣風之先生,蔣先生又將之潤飾整理成二胡獨奏曲。樂曲的標題原來就與曲意無關,只是一首流暢悅耳的旋律而已,因其來源早為人們遺忘了,所以現時人們多以佛家的三寶來理解。樂曲聲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相宜,在樂隊的伴奏下得到更好的體現。

《六月雪》

二胡協奏曲《六月雪》是以元代著名劇作家關漢卿的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為題材而寫成。原故事講述蔡昌宗赴京趕考,留下妻子竇娥在家侍母。因鄰居誣捏,竇娥無辜蒙冤,被判斬刑,刑前指天悲憤發誓:死後必血濺白練,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白己冤。將刑之際,天色驟變,果降大雪。巡按海瑞恰經此地,想必有冤案,即趕赴法場,把案件重審,竇娥冤情得以昭雪。蔡昌宗亦中了狀元,衣錦榮歸,闔家團圓。樂曲集中刻劃竇娥這一善良的、正直的、在黑暗權勢下敢於反抗的婦女形象。樂曲的寫作基於我國傳統的器樂曲表現方式,並吸取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在旋律、和聲、配器等方面,均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風格。

《黃河戀》

板胡協奏曲《黃河戀》:古老的黃河千百年來日夜奔騰不息,她孕育了炎黃子孫,孕育了愛情和幸福,也孕育了災害和苦難,更孕育了中華兒女堅貞頑強的性格。樂曲以中國西北地區民間音樂為素材,以磅礡輝宏的氣勢和細緻入微的描繪,概括了這一主題。樂曲全面展示了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的北方韻味,板胡演奏剛柔相濟、文火並舉,充分顯示了劉氏板胡演奏的深厚功力和特殊魅力。

樂曲由五個段落組成:

(一)黃河嘆:沉重的鼓聲和粗獷的嗩吶將人們帶到了古老蒼涼的黃土地,樂隊激動的全奏將奔流的黃河展現在人們面前。高音板胡的深沉旋律,無限感嘆地向人們講述著黃河古老的故事。

(二)黃河讚:黃河孕育了黃河兒女,他們在這裡生息急繁衍,在這裡開拓、創造了華夏文明。歡快的秧歌鼓點和高音板胡明亮的旋律,謳歌了黃河兒女的勞動和愛情。

(三)黃河怨:千百年來,黃河頻繁泛濫,戰敵不斷,給黃河兒女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中音板胡如泣如訴的旋律向人們表達了沉痛的訴說。

(四)黃河奮:黃河兒女不甘屈辱、不甘沉淪,戰鼓擂響了,人們吶喊著、怒吼著,為命運展開了一次次的博鬥。高音板胡高吭的戲劇垛板演奏以及連續不斷的快弓,將音樂一次次推向高潮。激越的飛速的六連音獨奏在板鼓的伴奏下,引出了雄渾壯烈的《秦王破陣樂》音調,鐘鼓齊鳴。樂聲表現了中華兒女頂天立地、屹立在華夏土地上。

(五)黃河戀:黃河在黃河兒女腳下馴服了,黃河之水緩緩東流。高音板胡再現第一樂章的主題,表現了無比眷戀之情。樂隊由笙至浿嗩吶上行音型的宏偉終止,預示中華民族光輝的未來。

《如訴曲》

是根據冀東民間音樂素材寫成,通過一個農村婦女對往事的回憶,訴說了她對新中國成立前後兩種生活、兩種命運之對比,及其引發的內心感受。

《汨羅江》

二胡齊奏《汨羅江》以輕快流暢的曲調和二胡齊奏、重奏形式,描寫了北方鄉村面貌令人欣慰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一片愛心。奔流不息的江水激動著作者不平的思維,急書此曲,以示對屈原的懷念。樂曲採用複三部曲式寫成,大膽地運用了快速半音模進、大跳把、增減音程等較新穎的創作手法。音樂大起大落,感情複雜、激烈。全曲共分三個部分:一、呈示部,採用單三部曲式。描寫看似平靜的江水下面,埋藏著不屈的靈魂。這靈魂時隱時現,像控訴,又像吶喊。二、中部,採用迴旋曲式。描述了美好的理想王國。三、再現部,單二部曲式。不息地奔流幾千年的汨羅江無限平靜……。樂曲湧現著無窮的力量,激勵人們追求美好的理想。

《繡荷包》

二胡獨奏曲《繡荷包》:中國民歌中以《繡荷包》為名的各省都有不少,如東北、四川、雲南、山西的等等。也不知道為什麼?高韶青最喜歡的是山西那一首,從小時候學唱了這首歌後,至今仍唱不厭,便可見這麼簡單的四句音樂對他的莫大魔力。為了保持原曲的魅力,他把此曲改為兩段。第一段完全保留原風格,並加上一些非洲打擊樂和富於色彩變化的和聲進行,非常動聽,他還在原曲的基礎上,按照山西風格發展變奏了一些新旋律;第二段突然將風格改變,在低音樂器、鼓和鋼琴的搖擺節奏上,從新以爵士樂風格把旋律加以變奏,接著是張海京精彩的假聲。這唱段穿插了二胡與聲樂的對白,之後是米高的鋼琴獨奏,後來他把音色變成「顫音琴」,他覺得用此音色更誘人,米高的參與為此曲又增色不少。最後回到主題,在不同的調上轉了一圈,又回到原調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二胡與琵琶二重奏《繡荷包》作曲家顧冠仁根據同名滬劇唱腔改編。樂曲有很強的地域色彩,採用二胡與琵琶對話的形式,表達姐妹倆繡荷包的神情,使點線、長短交織的音樂語彙獨特、風趣而生動。

《趕牲靈》

二胡獨奏曲《趕牲靈》每次聽到這首曲子,高韶青都會禁不住發笑,史提芬在中間作了非常精彩的演唱,記得當錄音前,高韶青跟他翻譯了歌詞的意思,他立即說:「那我們錄點驢叫聲吧!」高韶青當時以為他開玩笑,我們就當作錄著玩一樣錄了下來。結果效果非常好,這音樂化的驢叫聲把整首曲子弄得非常形象化。聽著這首曲子,你可以想像到幾個人物:一個嬌滴滴的女孩、一個陝西的老外,還有一頭驢子。

《搖籃曲》

二胡獨奏曲《搖籃曲》就高韶青知道的中國民歌搖籃曲是有好幾首,他卻特別喜歡這一首的旋律,在配器上他用了類似玩具搖鼓的聲音,為整曲的情調增添了天真爛漫的色彩。張海京在中間吟了一段慈母般的感人旋律。記得在錄音的時候她還問:「這一遍像不像慈母?」高韶青開玩笑說:「我二十多年沒人哼曲兒為我催眠了,我想應該是這樣的吧!」

 

《編花籃》:

在《編花籃》中,高韶青運用了兩種爵士樂的節奏交錯穿插使用,讓這旋律曲調與伴奏音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米高在此曲中作了非常精彩的即興演奏。因為民歌的旋律長短沒有什麼規律的原故,但米高卻能在即興演奏中完整地將旋律奏完並且準確地結束在應該結束的位置上,真是令我佩服!

 

《小白菜》

原曲祇有六句,非常樸實。高韶青在寫此曲的時候覺得搖擺節奏他已用得很多了,應換換口味。結果,此曲的爵士樂風格已不存在了,配器演奏上更接近古典和流行風格。在二胡上實際是對原曲的變奏,但技術上是不容易的。

 

《思鄉曲》

是作者在一九三七年所作的《內蒙組曲》(原名《綏遠組曲》作品9)中的第二首。主題根據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加工發展而成。如歌如訴的旋律表現出遠離家鄉的人們對故鄉所懷的思念之情,在優美抒情中包含憂傷的情調,使人聽後有「一曲難忘」之感。

《無窮動》

二胡獨奏曲《無窮動》原為小提琴名曲,也是百餘年來無數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音樂會中的保留曲目。樂曲的結構嚴謹、一氣呵成,變化音較為複雜,轉調和離調也較為頻繁。原曲為C大調,移植後在二胡演奏中改為D大調。由於二胡祗有兩根琴弦,又沒有指板做為按音手指的穩定反壓力部位,因此這首樂曲在二胡的演奏中頗見功力。除嚴格的音準(紛繁複雜的變化音和半音)之外,快速的連續換把和大幅度的跳把技巧也是對演奏者技術功底最好的檢驗。演奏時,除敏銳的兩手配合、嫻熟的技術狀態之外,還要注意分句的感覺、自然的旋律起伏和流暢華麗的聲音效果。

 

《小看戲》

板胡獨奏《小看戲》是根據東北民歌《小看戲》改編。曲調活潑、歡快,表現了農村少女結伴看戲的愉快心情和活潑可愛的形象。

《貴妃情》

二胡協奏曲《貴妃情》是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為依據、以楊貴妃的故事為題材創作而成的。樂曲以楊貴妃的音樂形象以主線,描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楊貴妃斷魂馬嵬坡的歷史悲劇。用二胡演奏這首樂曲,無論在音色的細膩多變和音樂情緒的豐富內涵諸方面均恰到好處。此曲也進一步為拓寬二胡演奏較重大歷史題材的樂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領域。

 

《光明行》

二胡曲《光明行》是劉天華先生在生前的最後兩年中寫成的,當時正值中國革命走向低潮的時期,劉天華先生目睹國樂沉淪,下決心“從東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為此創辦了“國樂改進社”。這首氣勢磅礴、憧憬光明的進行曲反映了作者鍥而不捨、不斷求索的精神,以及對革新民族音樂寄予的美好而光明的願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人民群眾盼望中國能走向光明的共同心聲。樂曲創作中大膽地借鑒了西方音樂的創作技巧以及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使二胡演奏技巧得到了發展。

《獨弦操》

又名《憂心曲》,創作於一九三二年一月,在技術上衹用了一根弦,音色運用是借鑒了巴赫的提琴曲《Air for the G String》,似自我的獨白,有感於國樂改進社的重重困難盡情傾訴,最後結束在極弱的最高音,表現出內心超脫困難、堅韌不懈的意志。

《春秋會》

是孫文明受聘到上海講學後接觸到鋼弦二胡,產生了濃厚興趣,於一九五九年秋根據戲曲音調作素材,創作出這個極富個性的旋律。因其家鄉有《春秋會》的名戲,遂將曲名定為《春秋會》。本曲採用五度 定弦演奏。

 

《新春樂》

墜胡獨奏曲《新春樂》是採用河南曲劇音調作素材,以墜胡與樂隊為演奏形式,是一首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器樂曲。音色明亮的板鼓、小鈸、小鑼引出樂隊歡快流暢的旋律,使人呼吸到醇厚的鄉土氣息,沉浸於新春歡樂之中。在慢板部分,作者充分發揮墜胡的各種滑奏技法,使旋律更為優美抒情。

 

《苦中樂》

又名《苦悶之謳》,創作於一九二六年,吐出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及對處境所作的奮鬥和堅持往前的意志;在尾聲中揭露了環境的困難,情緒的痛苦而結束。

 

《湘江樂》

二胡獨奏曲《湘江樂》是由著名作曲家時樂濛作曲。1960年,作者隨總政歌舞團到湖南省體驗生活,收集素材。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湖南人民雖然生活相當艱苦,但精神卻很樂觀,作者深受感動,只用兩天寫成此曲,樂曲取材自湖南花鼓戲音調,詼諧風趣,柔美抒情,表達了湖南人民不怕困難的樂觀精神及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念。

樂曲由引子、尾聲和三個段落組成。引子寬廣昂揚,展現了湘江波滔滾滾的壯麗景象。第一段輕快愉悅,風趣詼諧,表現了湘江人民勇於戰勝困難的樂觀精神。二胡以重吟技法,使5音在(#5)音間移動,具有湖南羽調式的特徵。第二段由C調轉入到G調,曲調源於一首湖南民歌,柔美委婉。第三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速度加快,情緒更為熱烈,呈現出一派緊張的勞動場面,表達了湘江人民戰勝困難的決心。

《三岔口》

二胡獨奏曲《三岔口》,其音樂並非與同名戲曲有關,音樂的動機由三個樂音組成和展開,故取名《三岔口》;不僅有二胡音樂表達所擅長的抒發,並且在其音樂的陳述中,仍具有某種衝突、起伏,以及有層次地不斷展開。

《長鼓調》

二胡獨奏曲《長鼓調》:作者陳密佳以其創作的《長鼓調》介紹了朝鮮音樂中“平調”、“介面調”等特色調式,以及半島上特有的如“板嗦哩”等藝術形式,引出《長鼓調》的音樂素材、靈感來源及技術構成等。

 

《楓之舞》

是作者寫給她母親的一首曲子,她將對母親的愛,融入到秋日紅楓中。樂曲就像是展開-首詩,講述一段思戀。

《莽原情》

採用西北民歌寫作而成,全曲分為 “高原音畫” 、 “古老的歌” 、 “鼓手的舞” 、 “莽原情” 四段。表現了西北人質樸深沉的情感和奔放激越的情懷。

《揷秧調》

作者根據同名雲南民歌音調改編的一首二胡獨奏作品。

 

《花三六》

是由母曲《老六板》發展出來的「六板」體系,快速的叫《快花六板》,中速的叫《中花六板》,,慢速的叫《慢花六板》。《花三六》是根據慢、中、快板,逐段加快,「花天花地」的加花,再編了支聲複調的形式演奏,把樂曲推到最高潮。

《耍山調》

作者於一九六一年,創作了第一首處女作品《耍山調》。樂曲採用雲南音調,描繪了兄弟民族的青年男女,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樂曲共分五段組成:一、景色;二、蹬眺;三、喜悅;四、耍山;五、迴聲。演奏時奏出了,甜、美、純、真、清、透、喜、樂之情。用二胡最美,最抒情的音色和心懷表現出來。

 

《快花六》

是由母曲《老六板》發展出來的「六板」體系的一種,快速的叫《快花六板》,簡稱《快花六》。

 

《竹調紫》

移植於一九五七年,原曲最初是在滬劇「同場戲」《雙脫花》中,為磨豆腐勞動時所演唱的一支曲牌。演員在演唱時,雙手搖曳做濾豆漿的動作,這過濾豆漿的布兜,是用兩根斑紋竹竿支撐,演員演唱時,就是握著這兩根斑紋竹竿搖曳,這種斑紋竹竿叫做「紫竹」。自此,這首歌謠就被叫做《紫竹調》了。《紫竹調》是由起、承、轉、合四句體組成,但在第三句(轉的部位)前,有兩個五字「垛句」,這就是所謂的「轉前加垛」,第四句是一個重覆句,這是許多民歌、小調中,加強結束感所常有的。

《貨郎擔》

作者根據同名東北民歌音調移植、改編的一首二胡獨奏作品。

《月月紅》

作者根據同名江蘇小調改編而成的一首二胡獨奏曲。

《小開門》

是選用同名京劇曲牌「小開門」音調來移植、改編的一首二胡獨奏作品。

《繡紅鞋》

作者根據民間樂曲改編而成的一首高胡獨奏樂曲。

《紅樓夢》

二胡獨奏曲《紅樓夢》是由電視劇《紅樓夢》的二首插曲組合而成,曲調優美,卻很傷感,也許這就是對林黛玉這一柔美女子內心的刻化與寫照。

《草帽歌》

二胡獨奏曲《草帽歌》是日本電影“人證”的一首主題歌,旋律感人,用二胡來表現主人公內心的傷痛之情,確實更能打動人們的心靈。

《惜別離》

原是越劇“孔雀東南飛”中的一首插曲,曲調委婉,表現劇中恩愛夫妻的離別之情。

《一剪梅》

是根據台灣同名電視劇主題歌改編。

《滿江紅》

二胡獨奏曲《滿江紅》是根據岳飛詞意而作。抒發岳飛“壯懷激烈"的豪情壯志和岳家軍“踏破賀蘭山缺”的英雄氣概,表達了岳飛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

《探情郎》

二胡獨奏曲《探情郎》是一首廣受歡迎的東北民歌,描寫少女在探訪情郎路上,乍驚乍喜的嬌羞美態,曲調輕快、諧趣而俏皮。

《逍遙津》

二胡曲《逍遙津》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閔惠芬跟隨李慕良先生深入研究和學習戲曲,反復模仿揣摩戲曲韻味,根據同名京劇唱腔創作。二胡的演奏惟妙惟肖的體現了高派唱腔的風格神韻。在《逍遙津》中漢獻帝的情感表達以及用二胡演奏的情緒表達和情感寄託,都將生活與音樂、氣質與音樂相結合。

《鍘美案》

二胡獨奏《鍘美案》:「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裘派花臉唱段(西皮導板、原板、快板)。裘盛戎先生的唱腔剛中見柔、情酣意飽,神完氣足,唱來如火山噴湧,動人心魄。裘派唱法影響極大,有「十淨九裘」之譽。包公在開封府大堂上的這個唱段流傳很廣,深為大家所喜愛。

《小蝸牛》

是郭民根據湯其河先生作曲的現代豫劇《風雨故園》中的核心唱段移植而成。全曲以童謠式的《小蝸牛》起奏,由低到高、由慢到快、哀怨委婉地講述了一個在新婚之夜丈夫就離家出走的舊時代女性常年獨守空房、淒苦哀怨的心路歷程。

《春閨夢》

二胡獨奏曲《春閨夢》是根據唐代詩人杜甫的《新婚別》及陳陶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詩句的意境而編寫。描述了「壯士王恢新婚即被征入伍,不久陣亡,妻張氏盼夫不歸,積思成夢,夢見丈夫歸來,夫歡妻悅和美幸福,不想戰鼓又起,亂兵湧來,丈夫被擄而去,追而不得,猛然驚醒,悵然若失」的情景。

 

《清明上河圖》

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中華的博大精深與秀麗景色,是世界文化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中國民族樂派作曲家史志有先生為弘揚民族文化,展現國粹藝術的魅力,根據歷代名人對《清明上河圖》的解說,運用音樂解讀的方式,將《清明上河圖》的畫面變為音樂描述,以十八段色彩不同、風情各異的樂曲完成了這一音樂詩篇,使現代音樂藝術與古典文化交相輝映。史志有先生在黃河兩岸採集民俗民風長達二十年之久,收集了很多的豫劇、曲劇、越調、四平調、民歌素材。他將這些珍貴的資料融入進《清明上河圖》的音樂,以母語為創作基礎,表現出傳統的語言韻律,可謂集中音樂及語言元素之大成,更表現出《清明上河圖》的地域色彩及音樂上強調的文化本土特質。全曲主要由胡琴族系:二胡、墜胡、高胡、中胡、板胡、二弦、京胡、低音胡等傾情演繹。 《迎客圖》《縴夫圖》《鄉情圖》《思鄉圖》《看命圖》《商隊圖》《田園圖》《汴河圖》《搏浪圖》《盛世圖》《遠航圖》《賞魚圖》《城關圖》是十八段中的一段。

《倒淌河》

二胡獨奏《倒淌河》: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的河流,都是由西往東或往東南流的。有些河流河水卻從東往西流,成為“顛倒”了的河流。青海湖的東南方有一條名叫「倒淌河」的小河,長50多千米,發源於日月山上,流進青海湖。當地流傳了不少神話和傳說,說它是西海龍王的一根倒鬚變的。後來,經過地質學家勘測,揭開了倒淌河的秘密。原來,青海湖曾經有一條河通古黃河,十多萬年前的一次地殼運動,日月山升起,把青海湖出口堵住,西部發生陷落,而那條輸出湖水的河道就來個首尾掉頭,成為今天的「倒淌河」。傳說文成公主到達這條河以後,就不再坐轎子,而要騎馬前進,進入草原。文成公主感到從此和家鄉的距離一天比一天遠了,心裡非常難過,不禁失聲痛哭起來。

《太陽祭》

二胡協奏曲《太陽祭》由作曲家張朝根據《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創作。作品根據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通過喚日、祭日、別日、逐日、尾聲五個部分,頌揚了純潔、深沉的愛和對光明的不懈追求,以及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作品充分表現了二胡剛柔相濟的特點,並力圖體現出時代新風格。作者提取雲南少數民族的音樂基因,同時又結合了現代的作曲技法以及民族管弦樂獨特的音色,音響。使這部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氣質,深刻的內涵,哲理性以及救贖性。

《敘事曲》

作曲者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 (Ciprian Porumbescu,1853-1883)是羅馬尼亞19世紀後半葉最為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曾在維也納向布魯克納和克雷恩(Franz Krenn)學習作曲。他在短暫的一生中一共創作了250餘首作品,這首融合了民間曲式的《敘事曲》被認為是羅馬尼亞19世紀古典音樂的代表作之一。現將其小提琴獨奏曲《敘事曲》移植用二胡演奏,樂曲深情婑婉,音樂哀怨纏綿,如泣如訴,聽之使人心潮激蕩,熱淚盈眶。這支曲子,沒有國界,沒有種族,沒有膚色,沒有偏見,沒有歧視,其對祖國、對家園、對心上人、對生命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深深眷戀,在這支曲中幾乎達到了完美的展現。

《信天遊》

(二胡獨奏)作於1961年。樂曲以兩支情趣對比鮮明的陝北民歌為基調編創而成。田野山歌風味、悠揚自如的慢板與情趣多變、輕快活潑的小快板彼此呼應,好似一對戀人在黃土高坡相望而歌,明亮的二胡泛音透發出對愛情與幸福生活的嚮往。

《紅顏劫》

是《甄環傳》中的片頭曲,用二胡來演奏原曲的情感意義,已經不再重要,反而如何在二胡上演繹更值得關注,比起原歌曲來說,弦上的演奏可謂情更深、意更切,能體驗到聲樂演唱上表達不出來的那種委婉糾結、惆悵感傷的心緒和情態。

《黃土情》

是張新懷先生和金偉先生於1987年共同創作的一首二胡曲。作品以陝西傳統民間音樂素材為基調,融合兩位作曲家的創作理念,將黃土高原人民對家鄉的思念、對未來的希望,通過二胡向世人一一訴說。《黃土情》是在“尋根文學”新型思潮文化背景下誕生的一首標題性音樂作品,不論從作品的音樂風格特徵方面,還是從演奏藝術方面來看,都不失是一首代表“秦派二胡”較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展示了濃郁的陝西音樂風格和現代派作品的創新寫作手法。

《加林賽》

佤族民歌,在佤族打歌的場合常常能聽到這首歌。佤語裏 “加林賽” 意即 “大家手牽手,排起隊來唱歌跳舞” 。

《空城計》

取材於《三國演義》,講述三國時,蜀將馬謖失守街亭,魏帥司馬懿率大軍直逼西城,此時,城內僅餘老弱殘兵,無以應戰,諸葛亮急中生智,乃大開城門,在城樓撫琴 ,故作鎮定,使司馬懿疑有埋伏,不進而退,使西城得以保全不失。這是流傳非常廣的著名唱段,一直為京劇愛好者所欣賞和傳唱,旋律自然舒展,表現了諸葛亮臨危不懼、從容對敵、自然灑脫的心情。

《珠簾寨》

二胡獨奏《珠簾寨》京劇唱段:是傳統京劇劇目《珠簾寨》(原名《沙陀國》)中李克用的著名唱段。是在一段 “西皮導板、原板、流水” 唱腔, “沙陀搬兵” 一場的末尾,李克用與程敬思對話之後所唱。他借用三國時劉、關、張聚而復散,後來關羽、張飛在古城相會的故事,來挽留程敬思。唱段舒展、流暢,一氣呵成,是一段喜聞樂見、廣為傳唱經典老生唱段。後由閔惠芬大師根據余叔岩演唱唱腔移植為二胡曲。此曲用低音二胡演奏,音色委婉深沉,響亮渾厚,加之二胡左手的按、壓、滑、揉和右手的粘、帶、甩、頓等獨特的二胡技術,使樂曲更加富有精神氣質和韻味,曾受到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讚揚。成為閔惠芬 “器樂演奏聲腔化” 的代表作之一。

《如來夢》

無伴奏二胡套曲《如來夢》又名《種子燈焰》是由有“劉天華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稱的作曲家劉文金先生,根據台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愚溪先生的文學作品《袍修羅蘭》(瓔珞姑娘的故事)中主要人物及其所分別代表的“天然屬性”譜寫而成的。這部套曲包含八首風格多樣且相互獨立的二胡作品,地—醉客伏泥,水—水玉姑娘,火—彩衣姑娘,風—巡山少年,空—天宇少年,見—瓔珞姑娘,識—誇克,如來藏—袍修羅蘭。

按照佛學哲理及其宇宙觀的解釋,“地、水、火、風、空、見、識”等七種物質與精神領域的現象,構成了大千世界萬物賴以生存的基本因素。而“如來藏”則象徵著佛門終極的真、善、美。本曲包含八首風格多樣、相互獨立的二胡作品,融會大師多年精研之傳統及創新胡琴技巧、詮釋愚溪先生佛學哲理及宇宙觀,象徵宇宙終極的真善美。曲風繁複緻密、氣韻天成,高超的技巧與音樂性,堪稱近代胡琴音樂的經典之作。

一、地——醉客伏泥:一個雄壯威猛的少年,誤食了發酵的果子,便醉意朦朧,在“嚴密睡蓮”金黃色的花房裡沉睡千年……。這位少年對發生在身邊的愛情和一切美景渾然不覺。醉客伏泥代表著混濁、厚重的大地。伏泥即地藏也,覆蓋著無窮的寶藏和智慧。凝重而厚實的大地是萬物生長之母。

二、水——水玉姑娘:姑娘身著一襲飄逸的白袍,在如銀龍飛騰的千尺瀑布下,跳著絕妙的水仙操。婀娜柔美的舞姿與和諧交融,渾然一體……。水,時而涓涓溪流,平湖秋月;時而冰天雪地,雲霧彌漫;時而洶湧澎湃,波浪滔天。萬千風貌,變化莫測。高僧曰:無物不包,無塵不滌。有了智慧的力量導引向善,方可千江有水,千江月明。

三、火——彩衣姑娘:在終年黑暗籠罩的睡蓮幽谷,彩衣姑娘召喚著百鳥銜火,為沉睡了千年的醉客伏泥點燃光明,戀戀守護。絢麗的七彩光譜,讓塵封萬年的幽谷睡蓮重新綻放出聖潔的光輝。火,大自然的恩賜,給生命以能源和動力;可給生命以光亮、溫暖和熱情;也可能給人以煩躁不安乃至深重的災難。從習習火苗到熊熊烈火,乃至燃燒著的太陽,形態萬種,不一而舉。高僧曰:有了向善的力量,可導致光明的至高境界。

四、風——巡山少年:巡山少年終年遊歷和守護在連綿無垠的千山萬壑與懸崖峭壁之間,以無私奉獻的精神,拯救和撫育受傷的動物。憑著他堅忍不拔的意志,在茫茫的冰山雪域中發掘“風”的原種,將萬物賴以生存的空氣,自千年冰原中釋放出來。空氣流動成風,輕、重、緩、急,形態多變而不見蹤影。風,代表著生命向善的祈願力和生存的原動力。

五、空——天宇少年:天宇少年懷抱一台神奇的名為“空中”的古琴,四處尋找喜悅的精靈。據說這台古琴可隨天宇少年心靈的意想,自然奏鳴,發出意念中美妙樂音。空靈,是佛門弟子所求索的一種很高層次的覺醒:“空”的概念也是一種包容和載體,萬物依空而立,賴空而存。它透露著一切生命的真相——生存、喜悅、磨難和歸宿。

六、見——瓔珞姑娘:瓔珞姑娘是真情與純情的象徵。天地也為之慷慨——大自然以最美的情趣滋潤她,百花因為她的到來而綻放最璀璨的丰姿。高僧云:見性唯美。見,是一種天然的靈性和悟性;在對大千世界最原始的認知過程中,也只有唯美;有了這般悟性,就會懂得體味生命與生活中無窮無盡的妙趣。

七、識——誇克:絕頂聰明的誇克具有超凡的科技能力,熱衷於數位遊戲。觀察、計量、思索、判斷,對客觀世界探索的欲望永無止境。企圖尋找宇宙中“靈能之密泉”。識,是認識和知識,因識別而能區分事物的所謂大小、多少、高低、長短以及美醜……等不同的(也是無限的)形態和屬性。“見”的深層次展開方為“識”。大千世界,情趣萬端,是純然欣賞或是毅然攀緣!那是人們自家的事。

八、如來藏——袍修羅蘭:袍修羅蘭代表著生命的頂峰境地,即佛家尊崇的如來藏(真理)。高僧認為,真理不能離開美而獨立存在。袍修羅蘭從天上來到人間,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卻讓“美”擦肩而過。直到瓔珞姑娘的再度出現,他才恍然大悟“真理與美同在”的真諦。

二胡協奏曲《別亦難》

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寫有愛情詩《無題》多篇,一九八九年何占豪選取其中一首譜寫成歌曲,並取該詩首句「相見時難別亦難」作為此曲《別亦難》的命題。因其旋律優美,刻劃深情,故風靡各地。又因歌曲體裁所限,未能盡情發揮作者的意欲,遂使作者萌生發展之念,是而據歌曲為基礎,創作出一首由大型樂隊協奏的二胡協奏曲《別亦難》,並於一九九零年一月二十一日親自指揮首演。《別亦難》為一首單樂章的協奏曲,由前後兩大部份另加一插部組成。引子短小,卻將深沉的離愁別緒、百感交集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二胡以憂傷的情緒奏出了第一主題,經過多次的調性變化,使人感到悵然有所失。在速度與力度的加快加強,激奮的第二主題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感慨。二胡充滿感情地奏出完整的《別亦難》歌曲主題,作為第三主題。接著由鋁板琴及笛聲帶出輕快的第四主題插部,使人有夢幻般的回憶,忘卻了眼前的煩惱,回到過去美好的歲月中。低音弦樂的出現,將一切帶回現實,二胡的大段華彩展示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對前景寄與無限的希望。接著進入樂曲的後半部,是前面三個主題濃縮變化的再現,將《別亦難》的旋律一遍又一遍地展示開來。

二胡與樂隊《曲江吟》

創作於1979年。樂曲以陝西“迷胡”和“碗碗腔"音樂為基調,並吸取戲曲音樂中的多變板式和戲劇性的對比手法,敘述人間哀與怨、悲與憤交織情感的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全曲由引子、慢板、快板、急板、尾聲五個章節組成。音樂悲切激越、淺吟低唱、跌宕起伏、婉柔鏗鏘,是一首敘事性、抒情性高度融合的二胡作品。

二胡協奏曲《帝女花》

是根據粵劇「帝女花」的劇情譜寫,共分成五段:一、盟誓;二、清兵入關;三、傾訴;四、捐軀;五、頌歌。「帝女花」的主題音樂,是採用琵琶曲《塞上曲》中的一段「妝台秋思」寫成。旋律貫串本曲始終,並有較大的發展,表現了明代末年「帝女花」劇中主角,長平公主和周世顯駙馬的堅貞愛情。

二胡與樂隊《山河頌》

第三樂章 “”頌””:飛快的節奏,昂揚的旋律象征著民族的騰飛。而倒影鏡像的徐緩旋律也許是在反思,愛永遠是人們的追求,只有它才是永恒。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