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原是一首史詩歌曲。他的詞曲作者是張寒暉,創作於1936年初冬。「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傾訴著我們美麗富饒的東北國土的喪失,表達著日夜思念丟失了的國土的深摯情感,使人淒然淚下,使人奮起,使人毅然忘了一切,放下一切,拿起刀槍去收復我們的國土。
是一首拉丁風格的現代二胡曲。從二胡演奏技巧來說別具特色,關鍵更是要用二胡演奏出拉丁的風格,使人產生一種聞樂起舞的衝動。
《漢宮秋月》 古曲 劉天華傳譜 蔣風之訂譜
此曲出於《瀛洲古調》文板中的《漢宮秋月》一曲的第一段,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粵樂家用粵胡演奏錄製成唱片,劉天華先生聽寫了曲調並授與蔣風之先生,蔣先生將之潤飾整理,配合曲情,表現了宮庭婦女生活的哀、怨、悲、愁。蔣風之演奏的《漢宮秋月》,將速度放緩,弓法細膩而豐富,為了樂曲的簡潔,在篇幅上作了適當的刪減,使之更精煉,音樂主題更鮮明。
蔣風之: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十日演繹 6:10
Autumn Moon over the Han Palace ancient melody passed down by LIU Tian-hua compiled by JIANG Fengzhi
Autumn Moon over the Han Palace is music of the “Gentle Category” (as opposed to the Martial Category). It was collected in Ancient Tunes of Yingzhou. In the early 1920s, Cantonese Musicians played the opening segment of the music on the gaohu and made recording of the music. Later, LIU Tian-hua transcribed the score as he listened to the record and played it on the erhu. His pupil JIANG Fengzhi further developed the work. The music expresses the distress and loneliness of women serving in the palace. This version is properly out short where is necessary to make it more concise and the theme more clear.
JIANG Feng-zhi : Performed on December 10, 1959 6:10
《大河漲水沙浪沙》 雲南民歌 張銳編曲
這是張銳先生早年訪問雲南大理後,因遊覽了那裏的蒼山洱海,聽到了悅耳動聽的民歌,也聽到了許多古老而美麗的傳說故事,他就根據同名民歌,改編成這首二胡獨奏曲,用含蓄的手法來比喻和歌頌青年人的愛情。
張銳:一九六三年九月十七日演繹 3:24
Floating of Big River Yunnan folk song adapted by ZHANG Rui
Zhang Rui has paid a visit to Yunnan Dali in his early ages. While he visited the scenery there, he heard many folk songs and a lot of ancient fairy tales. He adapted the erhu music according to a folk song, which has the same name , aiming to celebrate the young couple’s love implicitly.
ZHANG Rui : Performed on September 17, 1963 3:24
《山村變了樣》 -
樂曲創作於一九五八年,作者以簡練而親切的山歌風味音調為素材,表達出山村新貌和對新生活的讚美。第一段的主題音調是一首柔美的讚歌;第二段曲調生動跳躍,充滿活力和激情;第三段華彩樂段,旋律跌宕流暢,充分發揮了二胡的技巧;第四段是主題的再現,是嚮往美好生活的寫照。
項祖英:一九七八年演繹 項祖華揚琴伴奏 4:23
New Appearance of the Village music by ZENG Jia-qing
This piece was composed in 1958.The composer gave praise to the new appearance of a village and the new life, according to the style of the mountain song. In the first part, the thematic tone was a mellow paean; the second part is a lively and passionate music; the third part is a movement in cadenza; the forth part is a restatement of the first part, to express his good wish for perfect life.
XIANG Zhu-ying : Performed in 1978; yangqin accompaniment:XIANG Zhu-hua 4:23
《秦腔主題隨想曲》 -
樂曲以我國四大聲腔中的「秦腔」曲牌為素材,以循環體曲式結合戲曲的板腔體為結構。引子採用苦音《滾白》拉寬節奏;轉入慢板以《殺妲姬》音調為旋律,二胡運用滑音潤飾曲調,如泣如訴;快板樂段以《入洞房》為素材,切分的節奏,愉悅詼諧;接著是節奏自由、音域寬廣的華彩樂段;尾聲採用《扭門拴》曲牌,二胡以全弓強奏,堅定有力,生動地表現出西北人民樸實的民風及豪爽的性格。
魯日融:一九六三年五月十七日演繹 劉達章揚琴伴奏 5:28
Capriccio on a Qinqiang Theme compiled by ZHAO Zhen-xiao & LU Ri-rong
The work was inspired by Qinqiang music, a major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opera. The rhythm in the introduction is stretched. In the adagio, glissando is used to ornament the weeping melody. In the allegro, the syncopated rhythm makes it joyful and humorous. Then comes the unrestrained cadenza. In the coda, the erhu plays with the simple and honest character of people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LU Ri-rong : Performed on May 17, 1963; yangqin accompaniment:LIU Da-zhang 5:28
《紅軍哥哥回來了》 -
作者於一九五八年根據流行在陝西華山北麓華梁等地區的皮影戲所用之音樂「碗碗腔」作改編素材。樂曲一開始便奏出歡快優美的旋律。在熱烈的鑼鼓節奏氣氛中表現出火熱的歡迎場面。第二段慢板,旋律宛轉悠揚,二胡以雙弦、彈弦和碎弓等變化演奏,表現出難捨難分的魚水深情。第三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在熱烈的鑼鼓歡送聲中結束全曲。
蕭白墉:一九六三年五月演繹 項祖華揚琴伴奏 4:39
My Brother is Back music by ZHANG Chang-cheng & YUAN Ye
This piece is arranged from the music of wanwan tune, which is a sort of puppet drama popular i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mountain Huashan in Shaanxi province. Wanwan tune got its name from its major percussion instrument, the wanwan which looks like a little brass bell. The music starts with the delightful rhythms of the percussion instruments to express the passionate welcoming of the respected person. In the second section-lento, the delicate melody with the various techniques used on the erhu reveals in depth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and the unwillingness to part. Then comes the recapitulation of the original tune, which seems to be the farewell song sung by the people in a background of delightful sound of gongs and drums.
XIAO Bai-yong : Performed in May 1963; yangqin accompaniment:XIANG Zhu-hua 4:39
《河南小曲》 河南民間樂曲 劉明源編曲
樂曲以河南「大調曲子」《剪剪花》及河南墜子的演奏特點創編而成,全曲開朗、豪放、流暢。演奏上運用了甩弓及揉弦滑顫,又吸收了墜胡懸空滑揉等手法,更突出了樂曲的風格。樂曲在充滿喜慶氣氛中拉開序幕,滑音及顫音生動刻劃了河南人民豪爽樸實的性格;隨後的慢板,舒展而優美,與前段形成對比;末段樂曲又回到歡慶喜悅之中,在一個突慢有明顯河南墜子特色的拖腔旋律中結束全曲,令人回味無窮。
宋國生:一九六三年五月十五日演繹 劉俊亭揚琴伴奏 4:25
A Henan Tune Henan folk tune compiled by LIU Ming-yuan
This piece of music is composed and arranged from a Henan tune called Song Scissors with reference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nan instrument Zhuihu. It is optimistic, direct and fluent. With regards to performing techniques, bow shaking and vibrato-slide-trill are used, and special techniques on the zhuihu are also integrated to make the piece more stylish.
SONG Guo-sheng : Performed on May 15, 1963; yangqin accompaniment:LIU Jun-ting 4:25
《豫北敘事曲》 -
本曲是作者在一九五九年所寫的一首二胡獨奏曲,全曲由引子和四個段落組成,是帶華彩段的複三部曲式結構。強勁有力而自由的鋼琴引子後帶出了具有濃郁河南風格的二胡主題,旋律平穩、樸實;第二段,歡快的旋律以民間吹打樂中常用的對句、垛句、樂句反復遞減的手法進行,展現了一派歡騰景象;華彩樂段用主題音調自由伸展,旋律跌宕起伏;末段再現主題,速度、力度和技巧也有所開展,表現了豫北人民對新生活的讚美和對未來的響往。
果俊明:一九六三年五月演繹 彭雪瓊罁琴伴奏 8:32
Ballad of Yubei Areas composed by LIU Wen-jin
This erhu piece was written in 1959 and is consisted of an introduction and four sections. The structure is double A-B-A with a cadenza. After the forceful and free playing of the piano, the audience hear after the introduction the theme tune which bears the typical Henan flavor, played on erhu. The melody is smooth and unsophisticated. In the second section, we can hear the melody goes merrily which is written by imitating the dialogues and repetitions typical of folk music of wind percussion. The whole mood created is jubilant. The theme tune in cadenza is free in style and the mood is varied. The last section see the repetition of the fist theme with the tempo, force and composing techniques changed, denoting the praising of and longing for the future new life of the Yubei people.
GUO Jun-ming : Performed in May 1963; Piano accompaniment:PENG Xue-qiong 8:32
《草原新牧民》 -
此曲創作於一九七四年,樂曲的曲調熱烈歡騰、優美別致,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全曲抒發了新一代的青年牧民熱愛草原、讚美家鄉、立志建好祖國邊疆豪情壯志;描繪了他們英姿勃勃地身跨駿馬、手持套馬杆馳聘在千里草原的綺麗畫面。樂曲的旋律朝氣蓬勃,其中寬廣曲折的散板音調和裝飾打音、大滑音等技巧的運用,使人聽來耳目一新。
劉長福:一九七五年十月演繹 圖力古爾揚琴伴奏 5:34
New Shepherds on the Grassland composed by LIU Chang-fu
This was composed in 1974. The tune is passionate, joyful, and presented with grassland life style. It expresses the love of young shepherds for the grassland and their ambition to work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borders of the country. The music also depicts their riding on horseback, galloping on the wide grassland. The free-rhythm section with ornamentation and gliding notes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LIU Chang-fu : Performed in October 1975; yangqin accompaniment:Tuliguer 5:34
《火車進侗鄉》 黃安源曲
樂曲描繪了居住在中國邊遠地區、深山老林中的少數民族,在慶祝鐵路通車之日,整個山鄉充滿了節日的氣氛。當首列火車從遠處駛來,侗族男女老少爭先恐後觀看這首次出現的「長龍」,青年男女鼓樂齊鳴,載歌載舞喜氣洋洋,場面生動別緻,情感動人,樂曲具有濃郁的侗族風格。
黃安源:一九八三年演繹 6:55
Train Entering the Dong Village composed by WONG On-yuen
The music depicts of the minorities of the border area in celebrating of their festival in the mountain. It describes when the train comes by the newly built railway to the Dong village, all the people come out to watch this new face of “long dragon”. The youths sing and dance together joyfully. The music is composed on Dong style.
WONG On-yuen : Performed in 1983 6:55
《戰馬奔騰》 -
樂曲傳神地描繪出軍人與戰馬的一往無前的形象。作者選用了大眾熟悉的進行曲音調,創造出兩個富有特徵的主題,第一主題音調激奮昂揚,鏗鏘有力;第二主題如歌自豪。為了切合內容需要採用了若干特殊技巧,如「大擊弓」、「馬嘶聲」及「雙弦快速抖弓」等。
陳耀星:一九七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演繹 民樂隊伴奏3:21
The Battle-Horses Galloping composed by CHEN Yao-xing
This piece depicts vividly the bravery of soldiers with battle-horses. The composer selected well-known tunes and developed them into two characteristic themes. The first one is exciting and forceful; the second one is cantabile and prou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usical content, some special techniques are employed, for example “striking with the bow”, “neigh of a horse” and “rapid movement of the bow on both strings”.
CHEN Yao-xing : Performed on July 28, 1978, accompanied by small ensemble 3:21
《江南春色》 朱昌耀、馬熙林曲
此曲創作於一九七七年,以江南民歌為素材。樂曲描繪了江南錦繡山河魚米鄉的春景,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傾心熱愛。結尾處的人工泛音,玲瓏剔透,令人稱絕。
朱昌耀:二○○一年四月演繹 6:26
Spring Sceneries of Jiangnan composed by ZHU Chang-yao, MA Xi-lin
This piece was created in 1977, according to the folk music of Jiangnan. The music describes the beautiful spring scenery in Jiangnan, a beautiful land is full of rice and fishes, aiming to express the great love to the hometown. The series of superb overtones produced artificially are like translucent jade bracelets.
ZHU Chang-yao : Performed in April 2001 6:26
《二泉映月》 華彥鈞曲
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景色優美,是阿炳(華彥鈞)小時經常遊玩的地方。阿炳四歲喪母,二十一歲患眼疾,三十五歲雙目失明,在無錫市沿街賣唱及演奏各種樂器為生。《二泉映月》是他於失明後所作,將坎坷的生活及不幸的遭遇反映到兒時美好的回憶中,樂曲流露出憤慨的情緒,是阿炳人生的寫照,是他的心裏話。創作的手法是通過樂句的擴充和壓縮,結合音區的變化,音樂的形象單一而集中;全曲速度雖然變化不大,但力度變幅則相當感人,是一首富有感染力而令人激動的二胡曲。
華彥鈞:一九五○年夏演繹 7:12
Reflection of the Moon on Lake Erquan composed by HUA Yan-jun
Huishan Spring in Wuxi is called “The Second (Er) Spring (Quan) in the land”. The scenery around it is beautiful, and it was the place where Ah Bing (HUA Yan-jun) spent his leisure time as a child. He became totally blind at 35 and since then had started to earn his living by singing and playing instruments in the streets of the city of Wuxi. Reflection of the Moon on lake Erquan was written after he lost his eyesight. In his time of misfortune, he remembered the scenes of childhood. Emotions of anger and complaint flows out from the music. It is a portait of Ah Bing’s life and a message from his heart.
HUA Yan-jun : Performed in Summer 1950 7:12
《雨後春光》 陳振鐸曲
此曲創作於一九三四年五月,修訂於一九八二年八月。樂曲以優美明亮,真摯奔放的曲調,描寫春日雨後的田園景緻,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風物的愛慕和讚美。
陳振鐸: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二日演繹 錢方平揚琴伴奏 7:16
Scenes after Rain composed by CHEN Zhen-duo
This piece was composed in May 1934 and revised in August 1982. The music is written with dainty, delight, lively and sincere tones. It describes the garden scenery after rain in spring, aiming to express people’s admiration for natural scenery.
CHEN Zhen-duo : Performed on August 12, 1982; yangqin accompaniment:QIAN Fang-ping 7:16
《空山鳥語》 -
樂曲描繪了深山幽谷中群鳥歡鳴、生氣盎然的景象。作者以富於民族性的旋律,在民間傳統演奏手法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構成了一首結構完整、富有詩意的樂曲。在演奏技法上,運用了左手不同手指同按一音的快速輪指和整段旋律中快速的泛音奏法,使人聽來耳目一新。
閔惠芬:一九六三年六月七日演繹 3:05
Bird-call in the Mountain composed by LIU Tian-hua
This piece depicts the lively scene of birds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With a melody which sounds traditional, the composer developed the whole piece which has structural integrity and poetic feel. Regarding the technical side, cyclic fingering of the left hand for repeating the same note is employed, and the extensive use of harmonics is also notable.
MIN Hui-fen : Performed on June 7, 1963 3:05
《中花六板》 江南民間樂曲 湯良德編曲
樂曲以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為「母曲」,通過「放慢加花」,使節奏成倍地擴充,曲調的結構也隨之發展變化。民間的絲竹樂演奏,二胡常用一把頭演奏,湯良德成功地將《中花六板》改編成為三把頭的樂曲,使曲調更悠揚、優美、流暢、抒情,具有典型的江南色彩,更能表達歡樂、喜悅、樂觀向上的情緒。
湯良德: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演繹 李小剛揚琴伴奏 5:32
Zhong Hua Liu Ban Jiangnan traditional music compiled by TANG Liang-de
The composition derives its materials from the folk instrumental music name called Lao Liu Ban, then develops by “slow the tempo and decorate the elements”. The structure is changed accordingly. Mr. TANG Liang-de adapted and recomposed it. The result is the melodies sounds more mellow and lyrical, more expressive in showing the mood of joy and optimism, typical of the music of Jiangnan areas.
TANG Liang-de : Performed on May 22, 1963; yangqin accompaniment:LI Xiao-gang 5:32
《三門峽暢想曲》 -
樂曲創作於一九六零年,描繪了三門峽水庫工程中的一些畫面。用迴旋曲式寫成,分引子、尾聲及七個樂段。引子——當人們登高展望時,整個三門峽水庫的壯觀引起了無限廣闊的引以自豪的感受,音調激情而高亢。第一段——富有舞蹈性節奏的主部音調,是建設者們愉快豪爽的形象。第二段——進一步表現了建設者們崇高的志願和堅定的信心。第三段——音調比較輕鬆、含蓄。第四段——音調非常柔美抒情,主要表現對勞動的讚美和對未來的想像。第五段——是一幅勞動的畫面,音調時而輕鬆愉快,時而情緒緊張。第六、七段和尾聲——主部和第一插部的最後再現,樂曲更加火熱,在十分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王國潼:一九六三年五月演繹 周廣仁鋼琴伴奏 8:34
Sanmen Gorge Capriccio composed by LIU Wen-jin
It was completed in 1960. The composer depicts in the music some scenes worth remembering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anmen Gorges. The structure of the piece is rondo, composed of an introduction, seven sections in the middle and a finale. The introduction: when the spectators reach the high spot and view the construction site one can not but feel the vastness which is aroused by the grandness of the whole view. The melody is emotional and high-spirited. The first section: The main
theme is of dancing rhythms, presenting the happy and uninhibited tempera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workers. The second section: to further intensify the will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workers. The third section: the tune now changes to something more light and implicit. The fourth section: the tunes now becomes fairly tender and lyrical, expressing the praise for hardworking and imagination for the future. The fifth section: a sight of working, the tunes change, sometimes merry, sometimes tense. The sections six, seven and epilogue: the main theme and the first interposition reappear. The mood is more heated and the music ends in intense warmth.
WANG Guo-tong : Performed in May 1963; Piano accompaniment:ZHOU Guang-ren 8:34
《家鄉小曲》 王竹林曲
此曲又名《豐收歌》。作者以歡快而帶有敘述性的曲調,描寫家鄉田間,人們獲得豐碩的收獲後之歡欣心情。
許講德:一九六四年六月二日演繹 2:38
A Hometown Melody composed by WANG Zhu-lin
This piece is also called the Song of Harvest. The melody is lively and narrative and describes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in hometown when they get harvest.
XU Jiang-de : Performed on June 2, 1964 2:38
《燭影搖紅》 劉天華曲 戴宏威編曲
《燭影搖紅》創作於一九三二年五月,是劉天華創作的最後一首樂曲,這古典的曲名正恰當地表達出該曲的動態和瀟灑豐富的情感,旋律線富有中國古典色彩,節奏採用了三連音、三拍子及複拍子,舞曲式的旋律華麗面婀娜,在表面歡欣中又蘊藏了埋藏於心深處的悲憤。
宋飛:一九九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演繹 胡炳旭指揮中國中央交響樂團伴奏 4:37
Candle Shadows, Flickering Red composed by LIU Tian-hua arranged by DAI Hong-wei
This last composition of LIU Tian-hua was composed in May 1932. The title expresses the dynamics and the unrestrained emotions of the music. The melodic line 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and the rhythms consist of triplets and triple tempos. The dance-like melody is grand and delicate, expressing delight but also contains a resentment within.
SONG Fei : Performed on March 31, 1994; accompaniment:HU Bing-xu conducted the Centr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4:37
《葡萄熟了》 -
旋律具有濃郁的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曲調親切熱情,優美流暢。樂曲描繪了在葡萄成熟的收穫季節裏維吾爾族青年男女喜悅歡快心情和載歌載舞慶賀豐收的歡樂情景,聽來有如身臨其境。
馬向華:一九九六年六月演繹 中央音樂學院民族樂團伴奏 5:27
The Grapes Are Ripe composed by ZHOU Wei
The melody has obvious Xinjiang characteristics. It is passionate and flowing. It depicts celebration of the Xinjiang people for harvest of the grapes, with singing and dancing.
MA Xiang-hua : Performed in June 1996; accompaniment: Central Conservatory Chinese Orchestra 5:27
《塞外情思》是一首描繪塞外風情的獨奏曲,樂曲以真摯的情感、如歌如訴的旋律,通過幾個不同的音響畫面表現了作者對塞外生活的深切懷念和對已逝青春年華的無限眷戀之情。在使用中胡或低音二胡來模仿馬頭琴與蒙古說書四胡的手法來演奏,更加突出了音樂風格,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使人聽來如臨其境。
《天山風情》採用西域音樂風格和現代作曲手法相結合,旋律既神秘又浪漫。展現了天山美麗的風光及風土人情,樂曲充分發揮了二胡的技巧,拓展了二胡的表現力
《姑蘇春曉》描繪了姑蘇城早春時分的自然景象,歡快悠揚,甜美抒情,使人彷彿置身於幽曲明淨、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之中。至高潮處,猶如百鳥歡鳴,使人流連忘返。揉弦運弓之中,展示了一派人間天堂春意盎然的美景。是一首具有濃郁江南風格的二胡曲。
《孔雀膽賦》原為郭沫若先生的歷史劇。劇中描寫了元代雲南大理總管段功與梁王女兒阿蓋公主的愛情悲劇。善良的阿蓋公主和她英武的丈夫段功為了江山社稷,為了民族團結,為了愛情,雙雙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賦」是一種古代文體,作者借用此文體特色,暗示出樂曲誦事詠情的特點。
《寒春風曲》是一位剛直頑強的盲藝人通過二胡向人們傾訴自己坎坷的生涯,樂曲深刻揭示了阿炳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內心感受。春天的寒風吹綠大地,也帶來生機和希望,使人們具有了信心;旋律在反復進行,音調越來越堅定,音樂細緻、活潑、堅實而寬廣。
二胡曲《寒鴉戲水》的改編者閔惠芬保留了潮州音樂的濃郁韻味,一改原曲哀愁的情緒,誇張地表現了野禽水鳥在水中嬉戲的活潑姿態,並大膽吸取西安鼓樂“鴨子拌嘴”的表現形式,用一組打擊樂為二胡獨奏伴奏,生動地表現出“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意境。
《春遊太湖》採用了江蘇民歌風味音調創作而成,作於一九八八年三月,樂曲以優美的旋律描繪了富饒江南水鄉清雅秀麗的色彩,展現了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在陽光明媚的春天假日裡遊太湖時,深動表現了孩子們嬉戲追趣歡樂的情景。
《查爾達斯》原是廣為流傳的小提琴曲。這首匈牙利音樂風格的樂曲是取材於匈牙利的同名民間舞蹈音樂,它以略帶傷感的慢板旋律(拉蘇)開始,在激情熱烈的快板(弗里斯)中結束。其中華麗的經過句、快速的跳弓以及近似哨音的人工泛音等技巧的運用,拓寬了二胡演奏的技術範疇和音樂表現力。
《椰島風情》描寫我國南方椰島的美麗風光和風土人情。演奏手法吸取了「獨弦琴」的揉音效果,旋律舒暢優美動聽。
《春綠江南》又名《江南晨曲》,樂曲優美悠揚,展示出一派江南春早的秀麗景緻,開始時二胡的顫弓樂段,隱隱若若的將主題音調帶出,使人有一種恬靜的美感;繼而又出現了一段泛音樂段,好像遠處飄來的牧笛聲,二胡與揚琴的對答彷彿陣陣傳來的鳥語聲,整曲的旋律安靜得使人陶醉。樂曲的技法使用得恰到好處,顫弓的優美、泛音的悠揚,加上中段的飛弓(連頓弓)更使樂曲生色不少,江南三月的秀麗景色浮現眼前。
《野蜂飛舞》是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於1900年寫成的歌劇《薩爾丹沙皇的故事》中的管弦樂間奏曲,常單獨演奏和被改編成供各種不同樂器演奏的樂曲。內容描寫一群黃蜂正在追逐並襲擊一隻天鵝,王子發現後,立刻營救,並奮力與蜂群搏鬥,最後天鵝變成了美麗的公主,及愛上了王子,並締結了一段美滿的婚姻。
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是一九七八年劉文金隨中國藝術團訪問美國,見到紐約的聯合國大廈休息廳裡,掛著一幅巨大的萬里長城彩色壁畫,氣勢雄偉,光彩奪目,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織著創作慾望,使他回國後便開始構思創作,並於一九八二年春天完稿;同年五月二日,由閔惠芬和上海民族樂團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首演。一九八三年在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民族器樂)評獎中,榮獲一等獎。
萬裡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者的偉大創舉,它像一條巨龍蜿蜒起伏在世界的東方。象徵中華民族的團結,力量和智慧,在今天更顯得特別壯麗,更為世界人民所矚目。作者並不試圖用這部作品著意去描繪萬裡長城宏偉的外貌,因這並非民族樂器之所長,而是用套曲的結構,用善於抒情和歌唱的二胡與樂隊協奏的形式,去抒發人們登臨長城時的那種感受,並使之帶有比較自由的「隨想」性。
樂曲共分四個帶標題的樂章,其中第三、四樂章連續演奏。作品在創作上吸收了我國戲曲、曲藝和古琴、琵琶音樂的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濃郁的民族風格,以三管制的管弦隊協奏更顯得氣魄寬廣宏偉。
《陝北抒懷》描寫在陝北那茫茫的黃土高坡上,生養了這樣一群漢子,他們樸實、沉穩而安靜,但當熾熱的陽光灑滿這片黃土,一股倔強而磅礡的生命力便從他們的身上淋漓地釋放出來。那是一種不容束縛的火焰般的情感,一切痛苦與歡樂、現實與夢幻、逃避與追求,都將通過樂曲的旋律,節奏充分地展現出來,那就是陝北人的真摯,陝北人的情懷。
《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最早見於《浙音釋字琴譜》,以唐代王維《送元二之安西》詩為主題,該詩曾被譜寫成《渭城曲》,並收入在《伊州大曲》中,全曲分三大段,用一個基本曲調作變化反覆,疊唱三次,因歌詞中有“西出陽關無故人”句,所以有《陽關三疊》之名;後被譜成琴歌流傳至今,也有去其辭,單獨用琴來演奏。本曲據《琴學入門》譜琴歌旋律移植,通過二胡獨特音色的演繹,較好地將詩中依依惜別的真摯感情作了深刻入微的表現。
《哥哥回來了》是作者於一九五八年根據流行在陝西華山北麓華梁等地區的皮影戲所用之音樂「碗碗腔」改編而成。
樂曲一開始便奏出歡快優美的旋律,在熱烈的鑼鼓節奏氣氛中表現出火熱的歡迎場面。第二段慢板,旋律婉轉悠揚,胡琴以雙弦、彈弦和碎弓等變化演奏,表現出難捨難分的魚水深情。第三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在熱烈的鑼鼓歡送聲中結束全曲。
《歡樂的秦川》作於1964年。樂曲以陝西渭北地區的民間音樂“韓城秧歌”編創而成。濃郁的地方風格、鮮明的節奏對比、起伏的旋律線條,展示出農村佳節鬧秧歌、耍社火的歡樂場面。二胡上顫揉、回滑、大跳、小頓弓技法的運用,更顯示出音樂格外風趣、俏皮。全曲充滿朝氣、詼諧舒展,描繪出秦川大地節日歡舞的熱鬧景象。
《流浪者之歌》的作者採用了幾首吉卜賽音樂為素材,並揉合了匈牙利舞曲的切分節奏及風格,寫成了一首小提琴曲,此曲亦名《吉卜賽之歌》。以前曾有人將之移植為二胡曲,但都是摘取片段;高韶青是第一個人將此曲完整地移植。
樂曲由引子、慢板、更慢板和非常活潑的快板四部份組成。
引子部分開始已經使人感受到吉卜賽人的特色,華彩樂段的濃郁民族風味,有置身吉卜賽人之間的感覺。
第二部份是柔和的慢板,寫吉卜賽人對生活感到憂鬱、痛苦的一面。
第三部份素材自一首優美的吉卜賽民歌,寫流離失所及賣藝的貧苦生活,蘊藏著痛苦和辛酸。
結尾是一首歡快的舞曲,快板活潑而富有生氣,對照了前面樂段的情感,表現出吉卜賽人的熱情和樂觀性格。樂曲的情緒發展越來越高漲,在極歡快、熱烈的氣氣中結束全曲。
《紅梅隨想曲》是作者於一九八零年創作的一首單樂章式的協奏曲。作者在樂曲中採用了歌劇《江姐》的主題音樂及部分旋律為素材,重新經過構思創作,將獨奏樂器與民族樂隊音響統一佈局,用抒情的第一人稱寫法,描繪了主人公內心起伏跌宕的情感。
全曲由引子和四個部分組成。
引子的旋律由獨奏二胡與樂隊的呼應烘托交織起來,似序曲般將音樂帶入了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以〈紅梅讚〉的旋律為音樂主題,並進一步加以變奏和展開。它讚美了紅梅樸實無華的高尚品格和樂觀向上的精神,既昇華了內心世界的美,又歌頌了輝煌燦爛的美好事業。
第二部分為活潑的小快板。在樂隊熱烈的節奏音型伴奏下,二胡奏出了副部主題,刻劃出充滿理想的樂觀主義精神。
第三部分從散板開始,運用了戲曲音樂的拖腔,引伸發展了核心主題,是深情的傾訴,像回憶並展望美好的將來。音樂由抒情的慢板發展到緊拉慢唱的快板,推向高潮,引入二胡獨奏的華彩樂段。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再現和總結,由樂隊奏出了〈紅梅讚〉的主題音樂,歌頌了「三九嚴寒何所懼」的紅梅品格和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從而將全曲推向高潮。最後獨奏二胡與樂隊在主調上交織演奏,似千軍萬馬之勢、雷霆萬鈞之力以,磅礡的氣勢結束在急板的核心主題音調中。
《老貧農話家史》創作於1960年代,描述年老的貧農,訴說昔日生活在舊社會的種種苦況,及對新社會美好生活的憧憬及期待。
《花兒紅變奏曲》的作者根據電影《冰山上來客》主題歌於一九七五年八月改編而成,樂曲以優美委婉動聽的旋律在原樂曲《牧羊女》旋律基礎上加以變奏擴充,更增強了感情色彩,描繪了牧羊姑娘對家鄉大草原的熱愛。
《藍花花敘事曲》作於一九八一年秋,是根據陝北民歌《藍花花》的音樂主題和故事情節創作而成的一首敘事曲。樂曲描述了純樸善良的農村姑娘藍花花的不幸遭遇,以及她衝破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堅強性格。
《卡門主題幻想曲》是根據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歌劇《卡門》的音樂主題而創作的。原曲為五段,移植後的二胡曲根據樂器及演奏的特點採用了其中四段。這首樂曲的移植本身是對傳統演奏技巧的豐富、發展與挑戰。它充分發揮和拓寬了二胡的演奏技藝,其中快速的連續人工泛音和頻繁的快速換把及大跳、快速換弦、超高把位的快速兩手配合等高難度技巧將二胡演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這首樂曲也是在常規的演奏手法之外對每一位二胡演奏者能否進一步掌握好新的、更高更難的演奏技巧的嚴峻考驗。
《洪湖人民的心願》創編於1976年,它以中國歌劇《洪湖赤衛隊》的音樂主題和主要唱段《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為主體,抒發女英雄誓為人民的解放貢獻青春,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崇高精神。
《第一二胡狂想曲》是根據雲南少數民族音樂的風格創作的。樂曲採用單樂章多段體的形式,通過大小三度和絃的交替運用以及不同主題音調的發展變化,展現了美麗的西雙版納風光及雲南邊寨的風土人情。那幽深的原始森林、神秘的林間景象、那優美的舞姿及驃悍的音樂形象無不生動地表現了作者對那一片深情的土地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春戀及熱愛。
樂曲充分發揮了二胡的演奏技巧,為進一步擴展二胡的表現力、謳歌現代生活邁出了新的一步。
第三二胡狂想曲是2003年“金鐘獎”全國二胡比賽的指定曲目。樂曲具有濃郁的新疆風味,引子一開始便把人引入上風景迷人的天山。優美的旋律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第四二胡狂想曲》是作曲家系列二胡狂想曲的第四首,應台北市國樂團委約而作,完成於2009年7月。樂曲的材料取之於西北地方民歌旋法中的“基因”——即四度與二度為核心音程與音高結構,全曲均由此發展、演變而成。因此,樂曲既有濃郁的西北風味又具鮮明的時代感。同樣,樂曲中複雜、多變的節奏組合,色彩斑斕的調性轉換以及豐富多樣的演奏手法將會給演奏者帶來新的挑戰與感受。
《引子與迴旋隨想曲》移植自小提琴名曲。樂曲的標示為憂郁的行板,引子的前半部分緩慢而力,具濃郁的西班牙風格,之後採用切分節奏及下行模進手法表現出一股內在的力量。接著的快板,呈現出活潑的主題,當情緒漸次安靜,二胡以一系列的顫音配合著鋼琴的主題,進入熱情的華彩樂段。在力度的不斷增強下,主題開始發展出幾段風格和感情不同的插部樂段。樂曲的尾聲給與演奏者表演高超技巧的機會,亦展現出一種華麗的形象,樂曲在輝煌的氣氛中結束。
《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原為陳鋼以塔吉克族民歌為素材編寫的小提琴獨奏曲,經改編後的二胡曲增加了開始的大段華彩段和段落銜接處的鋼琴間奏,使全曲的結構更加完整自然、旋律更加鮮明生動。
樂曲開始處由二胡奏出熱情豪放的散板旋律,其中增二度音程的運用、演奏中激情舒展的運弓以及泛音、撥弦等技巧效果,將人們的思緒帶到了美麗富饒的塔什庫爾干草原;左手的長輪撥奏宛如手鼓的敲擊,將這個華彩樂段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至。
第一部分的音樂主題取材於塔吉克族民歌,它的旋律高亢而嘹亮,用二胡奏出的這段旋律顯得格外甜美動聽。八七拍子的節奏型在旋律中凸現了旋律的動力內涵,使人聽來極富韻味和活力,它表達了樸實豪爽的塔吉克族牧人能歌善舞的民族特性和對新生活的歌頌讚美之情。繼而,樂曲進行至起伏跌宕的散板,那流暢華麗的經過句、輕盈的顫音好似潺潺的溪水給沙漠綠洲帶來了無限生機。在開闊自由的過渡段之後,鋼琴以寬廣輝煌的間奏將樂曲帶入了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快板,旋律時而輕快、時而急促、時而舒展、時而激烈,那活潑的快弓、富有彈性和跳弓、連貫而舒展的長弓、鏗鏘有力的爆發式撞弓及大刀闊斧的切分弓和急促火熱的十六分音符樂段充分表現了塔吉克人民歡騰熱烈的舞蹈場面;繼而樂曲轉入急扳,旋律的律動逐漸加快,在火熱的氣氛中將全曲推向高潮而結束。
《洪湖主題隨想曲》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根據歌劇《洪湖赤衛隊》中《願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的聲樂唱段改編而成,訴說了洪湖人民在舊社會遭受的苦難,展現了赤衛隊對敵鬥爭的畫面和對未來的暢想,表達了女英雄韓英大義凜然,為人民解放事業奉獻自己的決心。
是根據浙江武林派的箏曲演變而來,以伯牙鼓琴遇知音為題材。樂曲風格淡雅、悠揚、流暢,講究韻昧、內在含蓄,重於抒情述志。伴奏用古箏、古琴、揚琴及鋼片琴以重奏形式結合,其中古琴運用大量的泛音,更能突出其典雅與抒情
又名《四合》,這曲調過去常在廟會、喜慶、婚禮中演出,所以藝人就在曲名上加上「如意」二字,作為吉祥如意的頌詞。樂曲情緒明快而舒暢,伴奏中小堂鼓、小鈸的不同節奏的交替,並與其他樂器有機結合,更有效地襯托出樂曲的內涵。
取材於富有苗族特色的「飛歌」。山歌似的自由散板和明快熱烈的快板描寫苗族人民愉悅的心情和熱烈歡騰的舞蹈場面。
以冀東地區的大鼓、皮影的曲調為素材,加以發展、變化創作而成。全曲明快、詼諧,展現了冀東人民樂觀、質樸的民風及生活情趣。
以輕快流暢的曲調和二胡齊奏、重奏形式,描寫了北方鄉村面貌令人欣慰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一片愛心。
雲南樂曲高韶青用高位千斤來演奏,使二胡音域拓寬。在技術上,奏這首曲子也是不容易的,因為把位比正常二胡多出一個,快速換把音準成為一個技術難點。他覺得二胡將來應改用高位千斤,定A—E弦,因為這樣對作曲家和演奏家來說,都有更多的發展餘地。
高韶青非常喜歡新疆的調式,他發覺在這種調式上怎樣發展出來的旋律都會好聽。這曲可以說是他錄得最順手的曲子;他加了一些難度較高的變奏,在「波薩娜瓦」(南美洲風格)的節奏上非常和諧動聽。
在和聲編配上作者高韶青對此曲下了一些功夫,他著重運用和聲的下行半音階。此曲他演奏得有點兒傷感,也許是想在樂曲中有些對比;也許是他最不喜歡離別之痛。歌詞第四段中寫「三哥哥要當兵上前線」,他覺得三哥哥和四妹子這樣分開實在有些傷感。
作於一九三七年冬,修訂於一九五七年,是一首單三部曲式短小精悍的作品,作者解說此曲為:“在陽光普照的大地上,大自然驟起變幻,飄下了雪花;風雪過後又呈現出一片皎潔可愛的景色,作者是在這樣景情下即興所作的。”樂曲創作的年代是在“八‧一三”事變剛發生後,軍國主義在上海展開全面侵華戰爭。為了抗戰及避亂,作者隻身由上海奔赴重慶;《風雪滿天》就是在這種氣氛中寫成,以景寫情,概有所隱喻。
又名《苦中樂》,創作於一九二六年。樂曲吐出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及對處境所作的奮鬥和堅持往前的意志;在尾聲中揭露了環境的困難、情緒的痛苦而結束。
創作於1957年春。樂曲的創作手法新穎,韻味雋永。全曲共分四段,第一、二段均奏外弦,第三段奏內弦,末段因受四胡與口琴複音奏法的啟發,富獨創性地用雙馬尾奏雙弦。其法是將弓子的馬尾分成兩束,一束嵌入兩弦的中間,另一束在外弦的外側,此段每拍之前半拍將弓毛向內拉奏出雙音,後半拍向外拉奏單音,極富新意。本曲採用八度「2-2」定弦演奏。
又名《簫聲》,創作於1957年秋。樂曲在二胡內弦上模仿洞簫的音色,運用創新的技巧「托絲」、 「虛弓」、 「輕指」等,配合帶有洞簫聲效的揉弦、顫音,奏出一種胡琴上的新音色「簫音」,維妙維肖地模擬出在夜深人靜時清雅悠揚的洞簫音韻。本曲採用八度「1-1」定弦,不用千斤演奏。
是孫文明受到兩個胡琴同時演奏的音效所啟迪,用雙馬尾雙弦作模仿性演奏,於1957年時創作成此曲。本曲採用八度「1-1」定弦演奏。
作於1961年。根據陝北地方說唱音樂“道情”的平調大起板為素材,以黃土高原慶豐收為背景編創而成。音樂高亢、明快爽朗、豪放舒暢。描繪出金秋時節陝北人民慶豐收、跳秧歌、跑旱船、舞腰鼓的歡慶場景。
1981年根據同名民族管弦樂曲移植改編。音樂主題鮮明、線條清新、旋律動聽。富有明快、歌唱性的二胡韻律和模擬打擊樂的炫技表現,揭示出改革開放後的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和對未來的嚮往,是一首地方風格濃郁的二胡佳品。
這首作品的創作和演奏,無論從音樂的風格、意境上講,都可謂佳作。其演奏層次分明、意象鮮活、體味細膩,從中能感受到江南絲竹風格音樂韻味的特點,整體上富於歌唱性,並讓人沉浸其中。
由音樂家曲大衛根據津門法鼓中的表演元素創作。津門法鼓是天津市的一種地方傳統音樂舞蹈藝術,以老會或聖會的表演形式出現。天津法鼓創始與天津設衛同興,因此含有鮮明的都市文化元素——表演莊重、擺設豪華,人數眾多,崇尚禮節,是具有鮮明的都市風格的民間藝術形態。
是青年作曲家曲大衛的作品 “南腔北調集” 系列中的一首,是以民族弓弦樂器的二胡藝術創作,並能夠掌握、借鑒、汲取運用的音樂素材和創作源泉,為未來二胡作品的創作發展起到了相當的作用。《豫鄉情暢》的音樂素材,是取自河南戲曲。
是宋飛從加拿大帶來的一首由加拿大籍華人創作的、處於 “國際語境” 中的二胡作品。《舞動藍調》在中國的首演,是音樂的傳播與接受中 “主客互位” 的結果。
「一步之遙」是西班牙語:Por una Cabeza的中文翻譯名,是一首著名的西班牙語探戈歌曲,同時也是電影《聞香識女人》的電影主題曲。1935年由阿根廷歌手卡洛斯・葛戴爾作曲,西班牙語中的“Por una Cabeza”本為賽馬的術語,意為“差一個(馬)頭”的長度。在歌曲中用來表示對情人之間錯綜複雜難以割捨的惋惜。
是著名作曲家王丹紅以上甘嶺為背景創作的一首現代二胡音樂作品。該作品既符合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旋律觀,又體現了弘揚時代的民族精神,將二胡的傳統演奏技法與現代作曲技巧相結合,刻劃了戰鬥英雄不畏犧牲的鮮明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該作品共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作為獨立的篇章存在,三部分間具有遞進的邏輯關聯,共同組成完整的主題內涵。第一部分描述了上甘嶺戰役中衛生員不畏炮火救治傷患的畫面。在危險的環境下,衛生員不怕犧牲為傷患包紮傷口,炮火和子彈在身邊響過,情況十分危機,這時候衛生員唱起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與此同時,細膩婉轉的二胡演奏映入眼簾,傳統的五聲調式與主旋律遙相呼應,不僅保證了旋律進行的張力,還烘托了音樂的戲劇內涵。痛苦的傷患彷彿從歌聲中看到了美麗家鄉,頓時忘記了危險的處境。第二部分描述了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以及愛國者對侵略行為的痛恨。作品通過快速的變化節奏,表達了多種複雜豐富的情緒,大量十六分音符的上下行,整個場景變得異常緊張激烈,與第一部分形成鮮明對比。戰壕中的所有人都從對家鄉的思念轉變為對帝國主義的仇恨情緒,二胡的速度也時快時慢,各種技巧的運用,增強了音響效果的豐富性。第三部分描述了消滅敵人的堅定決心和信念。伴隨著“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等歌詞,旋律採用連續高音上行將情緒推向高潮,強弱力度的鮮明對比更是傳達出了消滅敵人的決心。另外,轉調手法的運用也加強了旋律的層次感,讓作品不局限於於傳統的線性旋律,從而變得更加具有立體色彩。
是趙季平老師根據自己所創作的同名電視劇音樂改寫而成。喬家大院原名“在中堂”,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是清代晉商代表人物喬致庸的宅院。因其建築集中體現了中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被學者譽為“北方民居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喬家大院–愛情》描述人物複雜情感,樂隊與獨奏樂器二胡之間問答式演奏,勾畫和演繹出主人公坎坷甜蜜的愛情。絃樂細膩地表達出時而幽怨、時而歡欣甜美之聲,而並不特別明亮的鼓、鑔之聲揭示了愛恨交織的矛盾心理。
創作於2015年3月,音樂素材融入了一些雲南彝族的音樂語言,由一個七度音程,和小二度音程構成音樂主題動機的核心材料,作品具有回旋曲式特徵。同年獲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首屆民族器樂作品(二胡與樂隊)比賽一等獎。並推薦為2015年第十屆二胡 “金鐘獎” 決賽委約規定曲目。
創作於2015年,是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二胡比賽決賽規定委約作品。阿曼尼莎是。葉爾羌汗國王妃,她天資聰穎,能歌善舞,是十五世紀傑出的維吾爾族女詩人,維吾爾古典音樂 “十二木卡姆” 的搜集、整理者。二胡協奏曲《阿曼尼莎》是以這位才華出眾、美麗過人的奇女子為情感依托,熔浪漫主義與印象主義於一爐,富有西域情調,別具特色的一部夢幻交響詩。音樂整體充滿詩意、高貴的藝術氣質。.,音樂風格基於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 素材之上,既展現了二胡歌唱化的柔美氣質,又表現了熱烈歡騰的民間慶典場面。二胡娓娓道來的講述,彷彿揭開了那塵封已久的古王國的神秘面紗,將我們帶回到那片神奇、遙遠的土地——歌之城、樂之都、舞之域、詩之海。
是獻給辛亥革命烈士秋瑾的一首作品。樂曲開始是一個引子“風雨亭前”,這是作者在風雨亭前緬懷秋瑾烈士,思緒萬千。A段是主部主題“鬥志淩雲”,是寫秋瑾幼心懷壯志,習文習武,力圖報效中華。B段是副部主題“東渡扶桑”。是寫秋瑾衝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縛,到日本去,追求革命。C、D段是以插部寫法的發展部“烽火連天”,是寫秋瑾在日本得知國內革命風雲四起。E段是以副題的素材寫的賦格“星火燎原”。是寫秋瑾回到中國,宣傳革命,準備起義。F段是再現部的變了形的主部主題“慷慨就義”。是寫起義敗露,秋瑾被捕入獄,慷慨就義。G段是副部的再現“萬世流芳”,秋瑾的革命精神激勵著千萬人們,她的名字被萬世頌揚。H段是結尾部。
是作曲家曲大衛採用蒙上一層神秘面紗的西域音樂元素套用至二胡協奏曲上,並且借用兩種新疆傳統樂器艾捷克、熱瓦普等的演奏方式,使二胡的演奏技術有了新方向,節奏方面使用的是複合型節奏,例如:2+3、3+4、2+2+3等,此節奏象徵其音樂的舞蹈性,歡樂而自由。旋律方面作曲家第一次嘗試將爵士元素加入國樂作品當中,再加上獨特的西域旋律以及和聲,促使作曲家創作此首二胡作品《第二二胡協奏曲-疆嶺之韻》。
作於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舉行前夕。作曲家意圖把所有各地方民族的音樂融合在這部套曲中。 “活到老–寫到老” 的作品,也是作曲家對於自己二十多年學習音樂之路的一種縮影。
創作於一九六四年,作者當時被派往揚州農村地區工作一年,與農民同吃、同住、周勞動。樂曲根據當地農村的《打麥號子》創作而成,描繪了瘦西湖畔的農家,在豐收時邊打麥子邊揷秧的喜悅心情。瘦西湖是揚州名勝,具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的美譽,媲美杭州的西湖。
採用東北音調創作而成,描繪了東北富饒,地大物博,礦產豐富,還有人參、貂皮、烏拉草、梅花鹿等數不清的寶。東北人有粗獷豪氣、又有純厚樸素的一面。第一段寫人也寫景;第二、三段也是寫東北人勤勞、上進的另一面,他們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
原作創編於一九五八年,原為板胡獨奏曲。樂曲旋律是以山東惠民地區民歌,和聊城嗩吶曲牌《海青歌》編寫而成。快板詼諧幽默;慢板深情如訴;最後快板更為歡快,熱情奔放。
這首二胡曲改編於一九七三年,原為紀錄片《馴鹿》的主題音樂,有極濃的東北風格。曾用名《跳躍奔跑的鹿群》,全曲情緒奔放熱烈,表現了節日的歡快場面。
根據同名歌曲發展變奏而成,曲調明快流暢,抒發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之間的深情厚誼。
原是一首著名的弦樂四重奏室內樂作品,改為二胡獨奏是一種嘗試,也許會有另一種特別的風味。
江南是二胡的家鄉,它的山山水水情繋著音樂創作的萬千思緒,這種剪不斷家鄉情懷也就是水鄉琴緣帶給大家的一種情感獨白。樂曲中二胡與鋼琴細膩的配合,共同勾勒出一幅秀美、動人的畫卷。
在巍峨的蒼山腳下,在碧波蕩漾的洱海之濱,那裡生息著勤勞淳樸、聰明善良的白族人民。本曲以風格濃郁的白族音調抒發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家鄉、憧憬未來的美好情懷。本曲還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 “二胡藝術聲腔化” 的又一代表作。樂曲在充分發揮二胡擬人的音色和演奏特點的同時,又以器樂化的表現方式戲劇性地表達了寶黛間感人至深的愛情悲劇。
是胡登跳先生以民族風格特有音調來表現對祖國山河,世代英雄的讚美之歌。是一首滿目鮮麗的民俗風情畫。是一部體現胡登跳先生 “土、新、情” 創作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吸取了雲南、浙江等地的大量民間音樂素材和手法。其意圖是吸取一切有用的材料,努力擺脫具有某一地區性的風格。創造出《A的隨想》的獨特風格。樂曲圍繞著A音,以變幻多端的技法演繹出豐富的音樂情感和表現。使樂曲飽含激情,充滿了巨大的張力和活力。胡先生曾對A音有著如下表述: “A,是愛豹諧音;A,是26個字母的第一個;A,是樂隊定音的標準音,A音和A調常讓人感到熱情、紅色、溫暖、親切有某種不可言傳的聯系” 。
榮獲四川省第六屆「蓉城之秋」音樂會作曲比賽一等獎。「飛雲似海,流霧如夢,喚一聲往昔歲月,來去匆匆」。樂曲旋律流暢而變化,充滿動感。作者以物抒發人的美好情懷,堅定的信念,和對大自然的無限愛戀。引子:激昂而渴望。似雲翻滾,群山疊連,烘托出一派博大而深遠的動態感。主題部:進入靜靜的遐想。雲在漂,山在長,江河在流淌。萬點繁星落入江中,燈火一片,蒼茫一片。跟著江河的波濤,情緒漸漸激動,心中無比嚮往,堅定的腳步邁向深遠。投身大自然的懷抱,令人激昂不已、心曠神怡。中段:旋律明朗而清新。是心境的描寫——猶如夢幻成真,燦爛的日子無限美好;略帶一絲壓抑的插部旋律令作者思緒紛飛,感慨萬千。尾聲:由極其嚮往而激發起一種激昂向前,不屈不撓的信念。
是作曲家集合所有當地的戲曲及小調因素而創作的。同時,還加入了高胡演奏的技法,可以在裡面聽出步步高、娛樂生平的絲絲旋律因素。飲食、生活、娛樂,每一方面都能體現出廣東人生活的精益求精與怡然自得。樂曲在展示音樂的同時也把我們帶到了這個色彩斑斕的一方水土,讓我們去細細品味這當中的酸甜苦辣與悠然雅趣吧。
是關迺忠先生為2015年紀念劉天華誕辰120周年的系列活動而創作的一首樂曲。樂曲採用了劉天華先生的二胡經典作品《良宵》、《光明行》、《虛籟》、《病中吟》中的一些素材,經重新演繹發展而成。意在表達劉天華的音樂不僅活在當下,不斷給後人以滋養,並且影響了幾代人的二胡創作和演奏,成為二胡藝術的傳統經典和源泉,而後人更可以在新的時代,在二胡創作和表演中,不斷創造新的作品、新的語言來表達新的時代精神和美學意韻的意願。
是1970年代由顧武祥和孟津津創作的二胡曲,描繪豐收後農民們運送公糧的場景,在文革時期風行一時。該曲為複三部曲式,由引子、華彩、尾聲組成。引子基本以歡快、短促的音構成,多有裝飾音。然後經兩小節揚琴間奏後進入呈示部,以跳躍的弓法象徵挑擔的律動。中段為橫線條旋律,富於歌唱性,到第68-71小節達致高潮。第79小節後進入華彩樂段,描寫領隊的吆喝及回聲,以及後來隊伍的重上征途。119小節開始的尾聲則描繪了送糧隊伍的遠去。
是移植自京劇《穆桂英》中的一折。寫楊宗保在穆柯寨私自招親,娶了穆桂英,返營後其父、宋軍元帥楊延昭按軍法要將他斬首,孟良、焦贊、佘太君、趙德芳(八賢王)先後講情均無效。後穆桂英來獻降龍木,並稱能破遼方的“天門大陣”,楊延昭才饒了楊宗保。
對樂曲的創作描述,作者這樣說:「我喜歡楊柳,每當春天來臨,在那長長的柳條上吐出了嫩綠的幼芽。溫暖的風兒吹來,柳條隨風搖曳,那種婀娜,那樣多姿是沒有任何詞語可以形容出來的。也許有人會說,她沒有松柏的挺直剛毅,沒有古槐的蒼勁厚重,但是她是那麼的青春,那麼充滿生機。我才用了天津時調《秋景》中的一段旋律,也採用了一段天津快板中的旋律和節奏,但是我寫的不是秋,秋是收穫的季節,春是衍生的季節,有了衍生才會有收穫,這才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吧!
是採用江蘇地方戲「錫劇」中簧調系統的導板、慢板、行路調等為素材,結合江南絲竹的旋律發展手法和曲式結構改編創作而成。兩把二胡的定弦分別為C-G(1-5)和D-A(2-6),與錫劇主要伴奏樂器主胡和副幫相仿,中胡的定弦為G-D(5-2)。正因為這樣的定弦,形成了許多非常有特點的旋律演奏變化,主要旋律由第一聲部承擔,第二聲部用加花的支聲複調擔當伴奏,中胡襯托其中,起著粘合劑的作用。疏與密、淡與濃、低與高,交替演奏,相互呼應,有著極其濃鬱的江南音樂風格和特點。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作,是以 “故國神遊” 的想像力與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的筆力,集寫景、詠史、抒懷於一身,成為千古絕唱。其情感意象,感染著一代代文人墨客,亦激發出無盡的音樂想象。樂曲以鐘聲徐徐展開歷史的畫面,擊鼓鳴金的聲境,很快將人帶入歷史場景。二胡從一開始便奏響豪放遒勁、氣勢恢宏、充滿激情的旋律,猶若詩人獨立江邊,懷著巨大的歷史感,思接千載。樂曲隨著情感氛圍的變幻,似現周公瑾當年英氣外發、談笑風生的氣質與情態。富於動感的音樂,似江水潮湧、拍岸擊石,亦似詩人內心的激情回蕩。在樂曲風格上,作者以宋代詞調音樂中的調式關係為參照,處理音樂主題的調性變化與調式游移,自然而富於變化,更具有宋詞樂調的韻味。
又名《良宵》,創作於一九二七年農歷除夕,劉天華先生約了當時和他同忙著籌備國樂改進社的青年們到他家中過年,此曲就是那夜的即興之作。
是根據作曲家王錫仁、胡士平創作的歌劇《紅珊瑚》音樂主題發展創作而成。充份發揮了雙千斤板胡音域寬廣和相容中、高音板胡音色的特長,突破了板胡傳統演奏技巧,將板胡、二胡、高胡、墜胡的技法巧妙地融為一體,大大擴展了板胡的表現力。
樂曲由三大部分(六段)組成:
(一)引子和抒情的廣板:海浪輕輕地拍打著海灘,一束珊瑚飄出海面,幻化成一位美麗的漁家少女,她將經歷人間的苦難。板胡吟唱出優美的頌歌,樂隊轉調全奏與板胡交織,將情緒推向高潮,對漁女的美麗、純潔、善良作了盡情的讚美。低沉的結尾,預示了漁女不祥的命運。
(二)緊張的快板和深情的慢板:緊張的快速十六分音符演奏和吶喊式的旋律表現了漁女與邪惡的抗爭;柔美如訴的慢板和華彩樂段演奏表現了漁女對人間不平的控訴、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三)熱情的快板和尾聲:樂隊熱情的前奏引出板胡載歌載舞的旋律。正義終於戰勝了邪惡,漁女展開了優美的舞姿,與人們共同讚美著美好的新生活。第一樂章的主題由樂隊全奏再現,盡情謳歌漁女美麗的形像和堅貞頑強的性格。
郿縣、鄠縣,俗稱「迷戶」,是我國陝西省的兩個縣名。兩縣流傳著一種地方戲,即「迷戶戲」擅長於表現一些才子佳人的小戲。本曲在迷戶曲牌的選用、連接和風格、技法的應用上都有一定新意,並且極富生活情趣,是一首非常精緻的二胡小品。
是孫文明於1953年輾轉江浙一帶賣藝時接觸到當地駐軍部隊的操練聲、吹號聲、行軍走路、唱歌聲以及車站的鐘聲、火車的汽笛聲等等所留下的印象,記憶加上想象仿拉創編而成此曲。曲中我們可以聽到軍隊的 “起身號” 、 “集中號” 、行軍的口令 “立正” 、 “向左轉” 、“向右轉” 、 “起步走” 、 “一、-、一二一” 等、又仿唱《我是一個兵》,有齊唱和輪唱、更模仿火車開動由近至遠、由遠至遠近、到站的情景及群眾們載歌載舞的歡迎場面,非常形象,十分逼真,匠心獨運,非雜耍音樂那麼簡單,實是將二胡音樂創作的意念及視野擴闊、將音色的變化拓展新高峰,精妙的技藝,特殊的貢獻,實屬難能可貴!
在這世上我們正受著不少的痛苦,同時亦很難找到快樂與平安。在《二胡隨想曲》的創作過程中,正是高韶青努力尋找生命的真諦,雖然他對所有的疑難還沒有找到答案,但卻尋得了希望與光明。
是作者張夢採用新疆地區流傳廣泛、種類繁多的民族音樂賽乃木舞蹈音樂作為素材創作而成,具有比較鮮明的音樂風格特點。
是周維1987年在印巴地區訪問演出期間,所見所聞的良多樂思,在廣聞博採該地區音樂神韻的基礎上構思創作而成。其曲調綿長優美,不知不覺把聽眾帶進了濃郁的異國風情。這是周維結合印度的達布拉鼓、錫塔爾琴,取材於印度民間音樂創作的。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地處南亞(故此曲又名《隨想曲——南亞風情》),兩國文化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音樂也同樣如此。印巴地區音樂最初衍生於宗教祭祀活動,滲透著崇尚自然、神秘主義、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
是張曄移植的、由 R. Lajatos 創作的樂曲。原曲來自南美巴西,其具代表性的文化,一是足球,再就是爵士。而爵士中又以較快速的桑巴和較慢的波薩諾瓦為典型代表。二胡作為中國弓弦樂器的代表,已又一次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原來的 “中西格局” ,從積累深厚的傳統、經典走向世界的同時,又以多元融匯的姿態和主位的心態與表達,將多元文化納入懷中,轉化為自己的個性音響,走向更大的舞台,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
這是作者用以表達內心所藴藏積壓的思緒所譜寫的一首二胡獨奏曲。
原名《太行兒女學大寨》,創作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描繪太行兒女為了學習大寨的耕作精神,鼓足幹勁,日以繼夜,開墾太行山區,努力不懈地與大自然宣戰,以人定勝天的決心,建造出輸水渠道,將水源環繞太行,運往山區以灌溉農作。
作者根據江蘇民歌《楊柳青》改編而成的一首二胡獨奏曲。
此曲原名《延安窯洞紅萬代》,創作於一九七六年,樂曲採用陝北音調為素材,描繪了在窯洞的革命年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紀念一代偉人,作者寫了這首作品。
表現了姑娘手把欄杆,盼望著心中的小伙子早日到來,就像是盼著槐樹花兒早早開放。
在終年黑暗籠罩的睡蓮幽谷,彩衣姑娘召喚著百鳥銜火,為沉睡了千年的醉客伏泥點燃光明,戀戀守護。絢麗的七彩光譜,讓塵封萬年的幽谷睡蓮重新綻放出聖潔的光輝。火,大自然的恩賜,給生命以能源和動力;可給生命以光亮、溫暖和熱情;也可能給人以煩躁不安乃至深重的災難。從習習火苗到熊熊烈火,乃至燃燒著的太陽,形態萬種,不一而舉。高僧曰:有了向善的力量,可導致光明的至高境界。
《火——彩衣姑娘》是選自劉文金先生的二胡套曲《如來夢》,它是根據台灣著名詩人愚溪的文學巨著《袍修羅蘭》中,主要人物及其所分代表或象徵的天然屬性譜寫而成的。本曲以佛本身故事為表現題材,用 “彩衣姑娘” 來代表火。分為四部分,行板、散板、慢板和尾聲,作品那無窮的意韻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循序漸進的手法挖掘顯現出來。在演奏中充分運用音色的虛實、明暗、濃淡、剛柔等變化來表現音樂中的靜謐、空靈、祥和、淡雅和豪放、激越、蒼勁、深沉……
在一九零零年出土的敦煌古譜包含二十五首樂曲,這些一千多年前的古譜,不僅是大唐盛世之珍貴的音樂遺跡,更是人類音樂所存之最古老的樂譜。自從這些古譜出土以來,各國專家努力譯解的成果已刊載在不少刊物上,亦有不少演奏家試圖以音響賦生命於這些千古絕響。本作品即是這些努力之最新的一次。作者將二胡與西洋交響樂團作為一個組合去開掘盛唐古樂之美,這就為這一中華珍寶之在世界樂壇的範圍內“復活”,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可能性。以葉棟先生在其著作《唐代音樂與古譜譯讀》中所載之簡譜為旋律音之範本,作者共選取了四首古譜合成這首作品,它們以如下次序在樂曲中出現:
〔一〕幻想地慢板,乃根據敦煌古譜之第二十四首《伊州》寫成;
〔二〕生動的小快板,乃根據敦煌古譜之第三首《頃杯樂》寫成;
〔三〕冥想般的廣板,乃根據敦煌古譜之第一首《品弄》寫成;
〔四〕充滿活力的快板,乃根據敦煌古譜之第十首《又慢曲子》以“緊打慢唱”的傳統方式寫成,作品於一九九七年夏在多倫多完成。
是在電影《狼牙》結尾時的二胡配樂,以烘托主角離世時的悲傷情感,旋律淒美動人,曲折迂迴,聞者傷心,聽者落淚。
是周維 2014 年創作的一首二胡曲,採用寧夏「花兒」為素材,反映了寧夏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幸福美滿的意境。(「花兒」又稱「少年」,是流傳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區的一種民歌,實際上是一種高腔山歌。在「花兒」對唱中,男方稱女方為「花兒」,女方稱男方為「少年」,這種對人的昵稱逐漸成為回族山歌的名稱,亦統稱為「花兒」。)
作者顧冠仁根據同名歌曲改編而成。抒發了洪湖人民對家鄉及洪湖的熱愛之情。
是作者最喜愛的湖南風格樂曲。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創用的二胡輪指撥弦,他有意不斷地加入些高難度的二胡技巧,而二胡的撥法是經常使用的,但至今卻還沒有輪指撥弦的,他當時曾花了整整兩天時間來研究輪指,結果終於找到了又能輪,又不至於手發酸的辦法來。
這部富於戲劇性的標題協奏曲,是取材於中國民間傳說。四世紀中葉,浙江鄉村聰敏、熱情的少女祝英台,不顧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外出求學。她與善良、純樸的青年書生梁山伯同窗三年,建立了深摯的友情。當二人臨分別時,祝用各種比喻向梁表白內心蘊含已久的愛情,誠篤的梁卻沒有領悟。一年後,梁得知祝竟是個女子,急忙趕往祝家求親。不幸,祝已被其父另許豪門。梁祝在樓台淒然相會,立下“生死不離”的誓約。不久,梁悲憤死去,祝向蒼天發出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後,毅然投入梁墓,殉情而死。梁祝死後,化成一雙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形影不離。
這部協奏曲創作於一九五九年,原為小提琴協奏曲,現改編為胡琴協奏曲,這是以浙江地區越劇的唱腔作為素材,按照戲劇構思佈局,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協奏曲以單樂章奏鳴曲的形式寫成:
呈示部(相愛)——在江南秀麗的春色中,出現獨奏胡琴詩意般的愛情主題;胡琴與大提琴如歌地對答,比擬出梁祝的相識;活潑的迴旋曲剖劃出梁祝同讀共玩兄弟般的情誼;最後,曲調轉入緩慢,訴說二人依依惜別之情。
展開部(抗婚)——祝的抗婚主題(獨奏胡琴)與祝父的逼婚主題(樂隊)強烈對抗,塑造出祝忠於愛情的堅毅形象。胡琴與大提琴纏綿悲切、如泣如訴的相思曲調,深入地刻劃了梁祝在樓台相會的悲劇場面。後部分曲調富有變化地描述了梁的病逝及祝哭靈投墳的悲劇高潮。
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仙樂襯托下,愛情主題重新出現,表達了人民美好的願望——梁祝化成一雙彩蝶,翩翩起舞。人們歌頌著他們忠貞的愛情:生前不能共羅帳,死後天上成雙對,千年萬代不分開,梁山伯與祝英台。
這首西康地區著名民歌,將康定城裡的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渴望傾訴在這首歌中。
是一首標準的協奏曲,樂曲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是朝氣蓬勃的快板;主題採用附點音符的跳進寫成,堅強而有力。副題用主題的倒影寫成。充滿對前景的嚮往。發展部開始像一場急風暴雨,再現部在勝利的號角中開始。定音鼓在低音區也輕輕奏出主題,逐漸加快形成一個簡短的結尾。
第二樂章可稱為〈夜歌〉,是三步曲式。主題略帶一些憂愁,而中部的第二主題則是舞蹈性的,再現時兩個主題疊置在一起出現。
第三樂章是迴旋奏鳴曲式,是一個粗獷的快板。二胡的技巧極為高超與樂隊交織成一首青春的頌歌。主題極為簡單,由一個三個音的動機組成,節奏極富特色。第二主題是一個優雅的舞曲,在樂曲的結尾回顧了第二樂章的主題。
創作於2002年。作者關迺忠說:“我童年時代的北京給了我永遠無法磨滅的印象。綠樹、藍天、金瓦、紅牆。那故宮的威嚴神秘,北海的清秀美麗、琉璃廠的書香氣息、天橋的世俗風情都給我永生難忘的記憶。我多麼的希望在夢中再重溫這一切,可惜我在夢中卻永遠也夢不到它。我只好自己給自己用音樂編織一個夢吧!這是我想得到的卻又得不到的夢,所以我才給它起了一個“追夢”的名字。不知如今的這一代年青人可否能瞭解我們這代人的這份對北京的情結呢?”
第一樂章《鬧春》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綵。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春天這個季節,桃花開了,柳絮飛了,湖水綠了,而我們該用怎樣的心,點染那些芬芳的記憶呢?引子的開始也許像是胡琴在定弦,一切都在似乎漫不經心和並不刻意中就開始了。北京春天的小桃紅和迎春花盛開,萬物生機勃勃,在沉寂的嚴冬過後春天似乎有些喧鬧,這不正是生命在又一次的孶生嗎?音樂家的主題採用了一些京韻大鼓的素材,但節奏是12/8的,那旋律游走在這固定的節奏型中間,別有一番趣味。樂曲素材源自京韻大鼓。其中的“鬧”字頗有趣味,本以為“鬧”就是人聲嘈雜的喧鬧,可是作曲家的理解更為深入,更有詩意。他在音樂中把這個“鬧”字解釋為嚴冬過後,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新生景象。春天的故宮御花園和北海內的桃花、迎春花爭先盛開著,就在這春意盎然間,我們見到了新的生命;就在這春光明媚中,天地萬象都在歡暢雀躍著,彷彿是京城少女青春芳華的形象。樂曲是如此的漫不經心﹑並不刻意的開始,卻又將此“喧鬧”描繪得惟妙惟肖。
第二樂章《夏夜》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一盞清茗伴一晚涼夏,一池粉嫩映一空靛藍。就在與荷輕言細語間,惹得溫柔玉香,旖旎雍雅。那時北京的夏天是懶洋洋的,春耕已過,秋收未到。入夜後在北海泛舟,穿行在那荷花叢中。雨後荷葉上點點水珠,荷葉散發著淡淡的清香,螢火蟲在四周飛來飛去。樂曲素材源自京劇西皮慢板,定弦也是西皮的6—3弦。眾所周知,北京的夏季是炎熱的,而作曲家的音樂偏偏描述的是北京的夏夜。我們可以暢想一下,當夏日的喧華都已沉寂,靜夜裡吹來一陣清清爽爽的風。它不同於白日的那股熾熱,更沒有白日的喧擾,有的是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那荷葉散出了淡淡的清香,有著含而不露的婉媚,草叢間熒火蟲瑩瑩飛舞,粒粒晶翠。人們搖動著蒲扇,暑意漸消,靜靜入眠……夏夜彷彿是如夢般的今昔對比,夢境甜美,而回憶昔日則令人憑添惆悵。
第三樂章《金秋》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錯過花季的宮女,手中輕搖著絹扇,坐在天階銀河之上,與秋天談情說愛。金秋是最好的時節,因為它是豐收的象徵,這一點對於北京也不例外。在故宮後面的景山上,火紅的柿子掛遍枝頭,滿園的菊花一片金黃。秋天帶給人們的是收穫的喜悅,就算是寂寞的後宮也能感受到這豐收的金色吧。樂曲素材為老北京曲藝單弦,獨奏的二胡似乎在摹仿單弦中伴奏的三弦,也好像是西洋樂曲中的“無窮動”。該樂章不似第一樂章的漫不經心,也不似第二樂章的靜靜安然,而是用較快的節拍在跳躍、舞動。特別是中段說唱風格的中板,特色非常鮮明。繼《長城隨想》以後,久已不見如此酣暢痛快的二胡作品。
第四樂章《除夕》
“除夕夜,歡語笑聲中。處處飛花穿夜雨,家家刻燭待春風,臘酒正香濃。”冬日裡,最美的是漫天飛雪。無數的白色小精靈,綻出六瓣的淨白,嘻嘻嚷嚷地落入了凡間。它們用冰清玉潔、晶瑩剔透為你我喚起心靈深處的純潔。那時北京的冬天比現在冷多了,除夕之夜,大雪紛飛。一家老小圍聚在火爐旁,吃年夜飯,一起守夜。而孩子們更期待午夜的來臨。一聲爆竹劃破夜空,一下子全京城沉浸在歡騰的爆竹的海洋中,新的一年來了。樂曲素材為京劇二簧,曲調神似第二樂章。冬天,珠江岸邊的田野還像春天一樣,而北京則已是冰天雪地。但在作曲家的音樂裡,卻用除夕之夜那份美好的團聚洗去原本屬於冬的嚴寒。雖然,大雪在紛飛,但團聚的家人,圍聚在火爐旁。小孩子們在一旁嬉戲著,老人們看著這群孩子,彷彿也年輕了起來。這份快樂不僅屬於紫禁城,更多地是屬於街巷裡的百姓們。除夕,辭舊迎新之意。該樂章總結全曲,前半段是凜冽的冬夜,溫暖的團圓,悲喜交錯的複雜心情,而中間經過一個戲劇性的轉折,則是“新的一年又來了”,給人以無窮的希望與聯想。
創作於2001年8月。樂曲由極富民族特色的湖南花鼓戲音調及部分湖南民歌的旋律特點加以創造性地融合、提煉及展開而成,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氣息。樂曲包含了一種堅韌不拔、樂觀進取的民族精神,抒發了華夏兒女在前進道路上不畏艱難、一如既往的豪邁氣概。
創作於2004年。此曲取材於陝西東府迷胡小曲“銀扭絲”。全曲在同一主題上,以G為宮,採用首調固定記譜法,並在不同的音型節奏和三個調性上開展變奏。音樂輕快自如、節奏多變、平穩流暢、起伏跌宕,是一首具有異風新韻的主題變奏曲。
該曲為作曲家系列二胡狂想曲的第四首,應台北市國樂團委約而作,完成於2009年7月。樂曲的材料取之於西北地方民歌旋法中的“基因”——即四度與二度為核心音程與音高結構,全曲均由此發展、演變而成。因此,樂曲既有濃郁的西北風味又具鮮明的時代感。同樣,樂曲中複雜、多變的節奏組合,色彩斑斕的調性轉換以及豐富多樣的演奏手法,將會給演奏者帶來新的挑戰與感受。
創作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描繪太行兒女為了學習大寨的耕作精神,鼓足幹勁,日以繼夜,開墾太行山區,努力不懈地與大自然宣戰,以人定勝天的決心,建造出輸水渠道,將水源環繞太行,運往山區以灌溉農作。
作者於一九六三年,根據一首同名群眾歌曲《社員都是向陽花》,改編而成的二胡小品。樂曲在編曲上,採用器樂來表現樂思,加花變奏的處理,表現得生動活潑,是一首深受大眾歡迎的樂曲。
這首二胡曲改編於一九七三年,原為紀錄片《馴鹿》的主題音樂,有極濃的東北風格。後又用名《駿馬奪標》,全曲情緒奔放熱烈,表現了節日的歡快場面。
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用描述的手法來譜寫當時幹校的情況和感受。
作品改編於一九七三年,是根據中央歌劇院大提琴家陳新春女士的一首大提琴獨奏曲小品改編而成,樂曲富東北風格、熱情、豪氣。編者加了主題作引子,然後展開了一段十六分音符跳弓的演奏,表現「引水灌田」的情景。接著,主題全面展開及發展,似勞動者在歌唱,迎接豐收的來到。多次遠關係的轉調,使樂曲更具表現力。
創作於一九七六年,樂曲採用陝北音調為素材,描繪了在窯洞的革命年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紀念一代偉人,作者寫了這首作品。
作於一九六四年,作者以三首不同的樂章組合為一體。一、小景:採用江蘇民歌音調作主題,以抒情和歡樂的情感,把鄉土味帶給聽眾。二、回憶:作者聽了當地農民講述過去時代而寫作,可謂「受盡牛馬罪,吃遍黃蓮苦」。三、大路:這是根據一首歌曲改編的。樂曲以熱烈的小快板、動聽的歌唱性旋律,激勵人們朝著大路,勇往直前。
此曲原名《引來河水灌良田》,改編於一九七三年,是根據中央歌劇院大提琴家陳新春女士的一首大提琴獨奏曲小品改編而成,樂曲富東北風格、熱情、豪氣。編者加了主題作引子,然後展開了一段十六分音符跳弓的演奏,表現「引水灌田」的情景。接著,主題全面展開及發展,似勞動者在歌唱,迎接豐收的來到。多次遠關係的轉調,使樂曲更具表現力。
作者根據內蒙民歌音調創作的一首二胡獨奏曲。
選自越劇《盤妻索妻》中梁玉書唱段,主要表現梁玉書在新婚之夜對妻子謝雲霞的愛慕和喜悅之情。是尹派小生著名唱段,潤腔自然流暢、委婉動人,音色纖巧柔美,富有韻味。
樂曲以堅定有力、輕快活潑和優美自豪的音調,描寫一位戰鬥在生產崗位上的工人(車工)形象。他身在車間,心向祖國,渾身充滿著力量,機輪飛轉,產量猛增。他無限喜悅、歡暢。誓把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富強。
原是塔吉克族民歌,雷振邦曾改詞編曲為故事片《冰山上的來客》中的一首插曲。作曲家黃小秋根據同名歌曲改編,運用跨界的音樂元素和富有濃郁新疆風格的音樂語言及富於歌唱性的二胡以一種歡快的舞蹈節奏表現出來。
作者於一九七二年根據同名歌曲改編成器樂化的一首二胡獨奏曲。樂曲除了引子、華彩,共分四段,慢、快(轉調)、慢、推向高潮結束。演奏時,要給與美而濃郁的音色,並用讚美、崇敬的心來表達,切勿粗魯。
敬愛的周總理逝世後,作者懷著崇敬的心情,回憶了過去的一幕幕。一九七七年四月,在北京電影界紀念周總理的晚會上,演奏了此曲。本曲曾用名《懷念》,開始的四小節,剛毅、倔強表現了周總理在亂魔群舞的鬥爭中維護政權的團結,寫出了剛柔的鬥爭策略和其高尚的品格。第三段,是高歌歌頌我們的領袖周總理,您的遺志一定會實現的!
作者(又名麥丁)於一九五三年根據民間藝人金國富寫作的歌曲和撒尼族“阿詩瑪”民歌音調風格為基礎改編創作成合唱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由范禹作詞,並於一九五七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榮獲一等獎。本曲是依此合唱曲旋律移植而成之二胡獨奏曲。樂曲描寫雲南圭山撒尼族熱情、勤勞、勇敢的年輕人,帶著樂器,彈彈唱唱去鄰村作客的情景。撒尼族為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彝族的一支,與阿細族等其他五個支系共為“六祖”的後代,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樂曲採用該地民歌的旋法為骨格,極具歡樂的情趣和甜美的音樂風格。
這首樂曲,以西藏地區特有的調式交替、對比感強烈的抒情性民歌音調和踢踏舞曲結合而成。西藏地處世界屋脊,日光照射時間長,因此西藏的城鎮有「日光城」之稱,這首樂曲也由此而得名。
是孫文明根據蔣月泉演唱的彈詞《杜十娘》的開篇唱腔仿拉創編而成,他以二胡奏出富有彈性的音效,模仿三弦、琵琶的伴奏音樂及其過門部分,又運用一指在內弦滑奏來模仿 “蔣調” 的唱腔。本曲採用五度15定弦演奏。
“
同在與交匯——《江河水》VS《流浪者之歌》:這是 “雙語” 乃至 “多語” 文化語境中的對話,並非一部具有嚴格意義的作品演奏,而是給人帶來某種思考的一個創意的特殊樂曲。
這是作者有感於政局的改變而寫成的一首二胡獨奏曲。
樂曲通過與現代電子數字音樂的全面結合,充分利用當代高科技的技術成果,試圖從音色、音響和演奏技術等方面求得突破,努力嘗試創造出一種富有時代感的新的二胡表現形式和語匯。並通過以上的意圖表現一種對生活熱愛的感覺。
全曲充滿著樂觀、明朗的情調,洋溢著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被譽為最具春天氣息的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D大調,4/4拍子,是奏鳴曲式。規模宏大的第一樂章表現了生活的樂趣,具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寬廣氣息和明朗悠揚的詩意。其主部主題具有動人的歌唱性,體現了俄羅斯歌曲寬廣動人的氣息,彷彿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第一樂章篇幅較長,約占全曲的二分之一。樂隊在5小節的引子過後,就由韶琴呈示出抒情柔美、富於歌唱性的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相對而言則含著淡淡的憂傷。在展開部中,先是由樂隊和韶琴交織著奏出主旋律,呈現出寬廣的音樂畫卷。樂曲過半時的華彩樂段是對獨奏者技巧和詮釋能力的考驗,也是獨奏者炫技的時刻。最後的再現部氣勢宏偉,由韶琴和樂隊共同將氣氛引至高潮。
二胡與民族管弦樂《尋尋覓覓》李清照在《聲聲慢•尋尋覓覓》中描寫的是自己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之後孤寂淒苦的心境。樂曲一開始,以笙與女聲的持續長音,描寫李清照內心持續的、傾吐不盡的悲傷。二胡在高音區的演奏,更加深了愁緒的渲染。斷續而短促的撥弦擊節聲,以及音樂在高音上的持續延伸,似不斷加重心中陣陣泛起、卻又位以平復的淒戚孤獨感。全曲以直擊心靈的音聲樣態,透徹地詮釋了 “怎一個愁字了得” 那般失落無助、熬受不盡的愁緒情態。
二胡與民族管弦樂《醉里挑燈看劍》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詞作,是宋詞中具豪放詞風的典型代表之一。特別注重對軍營場景中聲效的描寫。如睡夢中聽到營房號角響成一片、五十弦瑟翻彈塞外歌曲,皆為詩中之 “聲境” 。或以二胡寫心境,以琵琶、號角寫軍營中的聲境。樂曲開始先是以錚錚作響的琵琶與打擊樂聲效,表現抗敵前線的軍營場景及其聲境,以富有動力性與旋律感的節奏音型,集中抒發征戰沙場將士的戰鬥意志。隨即以具有很強張力的二胡演奏,來抒發沙場將士的情懷。琵琶、打擊樂與二胡的演奏,不斷形成對峙,強化了音樂的戲劇性。尤其是對 “醉里挑燈看劍” 這一獨特軍營場景中的人物情感,樂曲在戰場聲效與詩中人物壯志未酬的感慨以及愛國激情的交織中,作了層層推進和不斷的強化。
二胡與民族管弦樂《斷橋詠梅》陸游在《卜算子•詠梅》詩中以梅花自喻,描寫其淒苦失意且受人嫉恨的處境。樂曲開始即以急促有力的彈撥樂聲和鼓聲,刻劃了風雨來襲、落寞愁苦的情境。女聲的長吟,並非詩人自我情緒的抒發,而是觀者以聲塑境、對詩人身處境遇的表達。樂曲不時加入的彈撥樂、打擊樂聲,強化了對其身處險境的刻劃。二胡的演奏似在傾吐詩人胸中的抑郁情感。其旋律素材,取自於南宋姜白石自度曲《鬲溪梅令》,因情緒、意境及題材相近而在音樂的風格、韻味上顯得相合貼切。不同樂聲的交替展開,女聲的長吟及彈撥、擊鼓聲,襯托著弦上樂聲,在音樂的表達中,突出渲染了詩人以寒梅自喻,不屈權勢、不從俗流的高潔品格。
是一首典型的現代派作品,泛調性的旋律和遊移性的風格使其音樂形象既抽象又誇張,極具戲劇性。
第一樂章:行板,夢幻般的引子仿佛把人們帶入了仙景。旋律在朦朧的意境中緩緩流淌,時而歡悅,時而剛烈,猶如在時空隧道中倘佯……;
第二樂章:徐緩的慢板,既有對昔日往事的回憶,又有對美好未來的暢想;
第三樂章:動感十足的快板,豐富的節奏配以強而有力的伴奏音型,使整個樂章富有強烈的旋律動感。
(第四樂章:遙望篇):1978年劉文金隨中國藝術團訪問美國,見到紐約的聯合國大廈休息廳裡,掛著一幅巨大的萬里長城彩色壁氈,氣勢雄偉,光彩奪目。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織著創作慾望,使他回國後便開始構思創作,並於1982年春天完稿。同年5月2日,由閔惠芬和上海民族樂團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首演。1983年在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民族器樂)評獎中,榮獲一等獎。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者的偉大創舉,它像一條巨龍蜿蜓起伏在世界的東方,象徵中華民族的團結、力量和智慧,在今天更顯得特別壯麗,更為世界人民所矚目。作者並不試圖用這部作品著意去描繪萬里長城宏偉的外貌,因這並非民族樂器所長,而是用套曲的結構,用善於抒情和歌唱的二胡與樂隊協奏的形式,去抒發人們登臨長城時的那種感受,並使之帶有比較自由的「隨想」性。樂曲共分四個帶標題的樂章,其中第三、四樂章連續演奏。作品在創作上吸收了我國戲曲、曲藝和古琴、琵琶音樂的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濃郁的民族風格,以三管制的管弦樂隊協奏更顯得氣魄寬廣宏偉。
第四樂章〈遙望篇〉:在樂隊造成的富有幻想色彩和穩步邁進的背景中,二胡變化再現了第一樂章的主題,意味深長;接著一段舞蹈性的旋律,使人豁然開朗。最後的垛板節奏,具有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尾聲變化再現了長城的主題,激越而寬廣。
是劉學軒創作的一首典型的現代派作品,泛調性的旋律和遊移性的風格使其音樂形象既抽象又誇張,極具戲劇性。其中第二樂章:徐緩的慢板,既有對昔日往事的回憶,又有對美好未來的暢想。
(第一至第四樂章):Rhapsody是一種炫技性的大型器樂曲體,一般譯作狂想曲,其特點是直接採用民間的音樂素材,在自由的樂曲結構中充分發揮獨奏樂器的特長。這種曲體的經典作品當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及格什文的《藍色狂想曲》等,黃安倫也曾以這種曲體寫成他的四首《中國暢想曲》,其第二號已成為多項中國鋼琴比賽的指定曲目。一九九五年,青年鋼琴家郎朗更因演奏此《中國暢想曲第二號》奪得國際柴可夫斯基青少年鋼琴比賽的頭獎。本《中國暢想曲第五號》是黃安倫於二零零二年為二胡與交響樂隊所作的大型作品,作者將樂曲題獻給高韶青,並由後者與俄羅斯愛樂管弦樂團首演於莫斯科,指揮為賴德梧。樂曲特別以河南的農村姑娘小敏的的歌曲作為樂曲的主題,並與一首著名的歌曲Near the Cross結合在一起。小敏是中國樂壇的奇跡,雖然這位純樸的鄉下姑娘從未學過音樂,但,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她所創作的超過一千幾百首歌曲已響徹大江南北。《中國暢想曲》由不間斷演奏的四個部份構成,Near the Cross以中國風格處理並始終與小敏的歌曲結合在一起:樂曲的第一部份以Near the Cross開始,二胡遂獨奏出小敏的一首旋律悠長的歌曲,樂曲第二部份的主題是小敏的另一首充滿青春活力的歌,然而,樂曲充滿力量的交響性展開卻被如泣如訴的第三部份接了過去,並含有一段技巧艱深、感情幅度極大的華彩樂段Cadenza。色彩絹麗、喜樂歡騰的第四部份包含了小敏另外多首被億萬人傳唱的歌,恢巨集的音樂在尾聲中將全曲引向燦爛的高潮。樂曲在高韶青令人目眩的帕格尼尼式演繹下,創造出二胡演奏藝術全新燦爛的高峰。
這原是一首史詩歌曲。他的詞曲作者是張寒暉,創作於1936年初冬。「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傾訴著我們美麗富饒的東北國土的喪失,表達著日夜思念丟失了的國土的深摯情感,使人淒然淚下,使人奮起,使人毅然忘了一切,放下一切,拿起刀槍去收復我們的國土。
二胡協奏曲《雪山魂塑》是一部帶有音畫性質的單樂章二胡協奏曲。原名《雪山情懷》,初稿完成於2006年4月,是作曲家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而作。2007年7月,又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全曲共有四個部分:征途,雪山,戰友,朝霞。表現了紅軍戰士在征途中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一往無前的氣勢。這種長征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人類歷史的記憶中。此曲為2007年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比賽二胡決賽的指定曲目。
樂曲開始是一個引子“風雨亭前”,這是作者在風雨亭前緬懷秋瑾烈士,思緒萬千。A段是主部主題“鬥志淩雲”,是寫秋瑾自幼心懷壯志,習文習武,力圖報效中華。B段是副部主題“東渡扶桑”。是寫秋瑾衝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縛,到日本去,追求革命。C、D段是以插部寫法的發展部“烽火連天”,是寫秋瑾在日本得知國內革命風雲四起。E段是以副題的素材寫的賦格“星火燎原”。是寫秋瑾回到中國,宣傳革命,準備起義。F段是再現部的變了形的主部主題“慷慨就義”。是寫起義敗露,秋瑾被捕入獄,慷慨就義。G段是副部的再現“萬世流芳”,秋瑾的革命精神千萬人們,她的名字被成世頌揚。H段是結尾部。
二胡協奏曲《春江水暖》(第一樂章):是作曲家金一復載在1994年創作的二胡作品。樂曲取自蘇軾《惠崇〈春江曉景〉》的詩“竹外桃花三二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之詩意創作而成。問世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已成為音樂院校專業教學和音樂會中的保留節目。
二胡協奏曲《雪山魂塑》是一部帶有音畫性質的單樂章二胡協奏曲。原名《雪山情懷》,初稿完成於2006年4月,是作曲家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而作。2007年7月,又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全曲共有四個部分:征途,雪山,戰友,朝霞。表現了紅軍戰士在征途中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一往無前的氣勢。這種長征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人類歷史的記憶中。此曲為2007年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比賽二胡決賽的指定曲目。
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版的 “美國老歌曲” 的 “曲牌聯綴” ,所選曲目,都是青年人耳熟人心的歌曲。此曲的創作,出於接待美國總統小布殊訪華之需,故作者周維戲稱 “大家可以享受總統待遇” 。
是張曄的首部原創作品,完成於2007年冬,樂曲旋律自然靈動,從指尖流出的音符猶如在弦上舞蹈的精靈,表達出對自由的熱愛和對生命舞台的無限激情。首演於法國鋼琴王子理查•克萊德曼的“浪漫中國——理查克萊德曼中國巡迴音樂會”。2011年由兩人共同合作演繹,並由法國著名音樂人Olivier Toussaint親任製作的同名音樂專輯DIABLESSA在日本、歐洲出版發行。
二胡協奏曲《炫之狂想》創作於2010年。創作的初衷是作者試圖將西方小提琴協奏曲的一些創作手法和因素融入到二胡協奏曲之中而進行的一些嘗試。印象主義和日本音樂風格的注入,使二胡和民族管弦樂隊擁有不同的格調和新的音樂語言。作者在創作中使二胡盡量發揮更多的技巧,並且把握不同的情緒,以此來豐富二胡的演奏。樂隊的配器手法注重聲部和線條的運用,使整個樂隊色彩更加斑斕。
中胡與男聲四重唱《陽關三疊》此為古琴曲《陽關三疊》的創編版本,編者將原曲的主要旋律部分移植到中胡上,並加以男聲四重唱為其進行伴奏。作為一部表達送別之情的名曲,中胡沉厚、柔纏的聲音性格恰到好處,而男聲四重唱的襯托與交織,又令整部作品雖情至深處,卻又不揉不造。編者改變了原曲三疊中的調性關係,使原來統一的調性色彩依照結構 “三疊” 各成一體。男聲四重唱形成的空間感,又彌補了中胡較之古琴在空間色彩上的不足。
二胡獨奏《昭君出塞》粵劇唱段: “我今獨抱琵琶望……嘆息別故鄉……此身入朔方……白雲浮恨影……黃土竟埋香……”是著名粵劇演員紅線女演唱的著名粵曲《昭君出塞》中的歌詞,也成為最為廣大讓觀眾熟知的粵劇唱段。閔惠芬大師根據其 “器樂演奏聲腔化” 的理論,特別邀請作曲家房曉敏先生據此改編成為二胡曲,並經過閔老師的精心演繹,成功將這一粵曲中的經典唱段用二胡表現出來。樂曲通過二胡特有的韻味和手法,將紅線女甜美委婉,細膩感人的音樂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此成為了二胡的經典名曲。
二胡獨奏《黃梅戲變奏曲》取材於安徽黃梅戲中的著名唱段《天女散花》、《女駙馬》、《天仙配》,慢板抒情優美,廣板氣勢恢宏,曲中用摹仿的手法表現了戲曲中的鑼鼓經,別有情趣。
創作於2003年8月。樂曲以新疆民間音樂素材為基調創作完成。以優美的旋律、豐富的調式變化、富於律動而多變的節奏以及色彩絢麗的伴奏和聲,生動刻劃出一幅美麗而動人的西域風情畫面。
二胡協奏曲《紅梅主題隨想曲》(節選版):創作於1980年的單樂章原為二胡與管弦樂隊所寫的協奏曲,音樂以歌劇《江姐》主題〈紅梅贊〉等歌曲片段為素材而改編創作。這部作品最可貴的是創作特色和它能扣動人心。作者破除常規,不以一般寫法用歌劇的情節來敘事,而用音樂素材重新構思創作,用抒懷的表現手段,描寫內心感情起伏的波濤。作者兼收並蓄民族民間器樂曲和西洋交響性音樂的寫法,由一個引子及四個部份將整個樂思深刻地表達出來。前奏一開始就由二胡開門見山地奏出核心主題,並以各種不同的音高作了四次引伸和模進。加上樂隊的烘托,把聽眾的感情帶進音樂所提示的意境中。第一部份由二胡以中速奏出優美而完整的主題,並進行了變奏和開展。隨之由樂隊全奏了主題,使內心世界的美得到了昇華。第二部份為活潑的小快板。在樂隊熱烈的節奏音型伴奏下,二胡奏出了副部主題,刻劃出充滿理想的樂觀主義精神。第三部份從散板開始,運用了戲曲音樂的拖腔,引領、伸展了核心主題,是深情的傾訴,像回憶並展望美好的將來。音樂由抒情的慢板發展到緊拉慢唱的快板,推向高潮,引入二胡獨奏的華彩樂段。第四部份是再現部,樂隊奏出原歌劇《江姐》的主題歌〈紅梅贊〉,成了全曲的總高潮。最後用副部在主調上的再現作為急板的結尾部,以磅礡的氣勢結束在核心主題音調中,就好像「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
樂曲運用朝鮮族音樂語言,描繪出人們在茅草屋裡縱情歌舞的場面,表現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樂曲深情、活潑、熱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二胡獨奏曲《音詩-心曲》創作於1986年。1986年元月,閔惠芬先生病重,經歷生死搏擊後,譜新曲一首,曲調充滿對親人的眷戀,對噩運的抗爭,對人類的祝福,對未來的期盼。她說:“音階,天階。經歷劫難的我刻骨銘心,美的創造,當是生死攀援。”撥開烏雲迎接明天,陽光燦爛照心田。
移植於小提琴名曲。樂曲的標示為憂鬱的行板,引子的前半部分緩慢有力,具有濃郁的西班牙風格,之後採用切分節奏及下行模進手法表現出一股內在的力量。接著的快板,呈現出活潑的主題,當情緒漸次安靜,二胡以一系列的顫音配合著鋼琴的主題,進入熱情華彩樂段。在力度的不斷增強下,主題開始發展出幾段風格不同的插部樂段。樂曲的尾聲給予演奏者表現高超技巧的空間,亦展現出一種華麗的形象,樂曲在輝煌的氣氛中結束。
二胡協奏曲《藍色星球──地球》:作者王乙聿於2011年8月完成此作品。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有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地球70%的表面佈有「生命之泉」的液態水,所以能孕育滋養大自然及一切生命,創造萬物各種的可能。但人類近一百年來過度地濫用美麗的地球村,開發與製造破壞,導致全球各地出現極端氣候,北半球降下酷寒大雪、南半球暴雨成災,或是出現千年一遇的數年長期乾旱氣候等等…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們要戒慎虔誠呼籲大家一起來愛護這美麗的藍色星球,給下一代美好的環境。 樂曲分為三段: Robusto 宇宙 Adagio 生命之泉 Allergo 藍色星球《藍色星球─地球》
二胡對奏《黃梅小調–打豬草》,是在安徽民間小調發展而來,富有地方民歌風味,具有婉轉動聽、樸實自然的特點。此曲是根據黃梅戲《打豬草》中“對花”唱段改編,作品體現了二胡藝術聲腔化,曲調活潑調皮。
二胡與民族管弦樂《絲雨如愁》秦觀在《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詩中的描寫,表現的是一種典型的登樓觀景、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放眼皆成景象的畫境。畫境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閑散不羈、隨性而懷有愁緒的女子。全詩似在寫景,但是彌漫著的,卻是一種心緒。樂曲開始,郎以寫意的筆法,讓琵琶、簫、笙等依次發聲,以空疏而凝冷的聲效,傳達出彌漫著春寒氣息的畫境,進而引導出境中之人之情——以二胡悠長、含蓄且富於情態語調的旋律來表達。整首樂曲的表達始終是長線條的,是將宋詞音調化在旋律中,音樂的表達是詩意的夢幻,並且在視界上具有向遠方的延伸,以及縱深景觀中飛花似夢、絲雨如愁的豐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