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資料館 Chinese Music Archive

琵琶樂曲介紹(4)- Pipa Programme Notes(4)

 

《漢壽亭侯》  古曲

河南鑼鼓曲中有《燈月交輝》一曲,該曲共分三段,《壽亭侯》、《薛仁貴》及《尾聲》。南匯沈浩初據此鑼鼓曲原譜編注成琵琶大曲《燈月交輝》,《漢壽亭侯》即其第一段。

楊大鈞:一九五六年演繹   2:18

 

Han Shou Ting Hou              ancient melody

               The melody was derived from a Henan percussion tune Deng Yue Jiao Hui, which comprised of three sections. SHEN Hao Chu based on the original Henan melody to transcribe for a pipa piece called Deng Yue Jiao Hui. And Han Shou Ting Hou is the first section of it.

YANG Da-jun : Performed in 1956   2:18

 

《昭君出塞》

公元前三十三年,漢時匈奴犯境,漢元帝為求平定邊疆戰亂,遂用毛延壽之計,將昭君(王嬙)出塞和親,王為了民族大義,毅然承擔了這任務,隨行帶去了大量的文化及生產技術,為民族和睦及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本曲根據廣東音樂古調《昭君怨》為素材,加工改編,表現了王嬙對和親生活的憧憬及離別家鄉的思情。 2:18

 

Han Shou Ting Hou              ancient melody

               The melody was derived from a Henan percussion tune Deng Yue Jiao Hui, which comprised of three sections. SHEN Hao Chu based on the original Henan melody to transcribe for a pipa piece called Deng Yue Jiao Hui. And Han Shou Ting Hou is the first section of it.

YANG Da-jun : Performed in 1956   2:18

《中花六板》

這是江南絲竹中主要曲目之一。樂曲典雅、飄逸,講究韻味。

《彩雲追月》

旋律優美、典雅。

《金蛇狂舞》

原為合奏曲。20世紀60年代初為琵琶齊奏而編訂。

《送我一支玫瑰花》

根據新疆民歌改編。吸收了新疆民族樂器冬不拉、熱瓦甫的演奏技法,故而樂曲才能優美而又生動。

 

《十面埋伏》                       古曲

《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是我國著名的寫實性的琵琶大套武曲。它以西元前二○二年楚漢戰爭為題材,描寫劉邦運用韓信「十面埋伏」之計,與楚霸王項羽遇於垓下,項王以蓋世雄姿一敗塗地,自刎烏江的情景。

秦鵬章:一九五三年演繹   4:55

 

Ambuscade from All Sides                ancient melody

               This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pipa music in the martial style. It depicts the battle between the Chu and Han Kingdoms fought in 202 B.C.. The famous XIANG Yu of the Chu Kingdom was trapped by the ambush designed by General HAN Xin of the Han Kingdom. HAN Xin is from Huai Yin area, therefore the piece is also called Huai Yin Defeating Chu (Huai Yin Ping Chu).

QIN Peng-zhang : Performed in 1953   4:55

 

《梅花三弄》  民間樂曲 夏寶琛改編

此曲即民間流傳極廣的《三六》,原名《三落》,全稱應為《梅花三落》,因《三六》是江南吳語《三落》之諧音,故有此名。梅花是比喻樂曲中有五次合頭,若梅花之有五瓣;三落是曲有四段旋律,各有三個落音(起音)之意,樂曲是運用循環變奏構成,旋律流暢活潑,頓挫分明,洋溢著歡樂的情緒。

呂培原:一九九三年四月演繹   3:07

 

Three Variations of Plum Blossom  Jiangnan melody arranged by XIA Bao-sen

Originally named as San Liu (San Luo in the Wu dialect). Three Variations of Plum blossom is a widely performed piece of the Silk and Bamboo repertoire of southern Yangtze River (Jiangnan Sizhu). It was arranged by XIA Bao-sen for pipa solo. The term “plum blossom” refers to the five recurrences of a section, like the five petals of the flower. It is a joyous and lively piece, in the form of variations (not exactly three) with recurrences.

 LUI Pui-yuan : Performed in April, 1993   3:07

 

《大浪淘沙》    華彥鈞曲

此曲為瞎子阿炳傳譜,他所演奏的曲調來源,通常都是一個啞謎,無法印證出處,據他說此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經過他的技術上的修飾,成了琵琶曲;但到目前為止也沒有考證出與此曲有關的道家音樂,因此這可能就是阿炳的作品。樂曲共分三段,第一段細膩安靜地述訴了他對人生不平和的感慨;第二段用發展的手法,情緒漸次高漲,富有推動力的音調與前段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三段採用十番鑼鼓《將軍令》的曲調為素材,以明朗鏗鏘有力的節奏,作為寄託著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劉德海:一九六三年演繹   4:09

 

Grand Lang Tao Sha             by HUA Yan-jun

               Lang Tao Sha is the title of a ci (lyric poetry) melody.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title is “Waves Rinsing the Sand”. The prefix “da” (big or grand) may refer to its formal structure. This piece was performed by HUA Yan-jun who is also called Ah Bing the Blind. The source of Ah Bing’s music has always been puzzling to scholars and musicians. Ah Bing himself claims that it is one of the set tunes (qupai) from the Taoist ensemble music repertoire and he elaborates on it and turns it into a pipa piece. So far there is no Taoist piece which can be verified as being related to this piece. It may very well be Ah Bing’s own composition.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 the first is rather soft and serene; the second is more involved which makes a contrast with the first; the third incorporates the melody of “General’s Command” (Jiang Jun Ning, the suffix ning may also refer to a form of ci of shorter length, if it is so interpreted, the title could also be read as “The General”) from the Shi Fan Lo Gu (Variety of drums and gongs music) repertoire, using clear and strong rhythm.

LIU De-hai : Performed in 1963   4:09

 

《歡樂的日子》   馬聖龍曲

一九五八年作曲家以河南民歌小調《八段錦》為主題,用三部曲式創作出本曲。短小的引子以掃輪、彈挑的技法,模擬鑼鼓的節奏,帶出主題音調的熱烈歡樂情緒。接著節奏放慢,抒情的慢板樂段表達出內心的喜悅。第三段再現了鑼鼓的節奏,旋律的速度更為興奮熱烈,把樂曲推至高潮而結束。

馬聖龍: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演繹   3:52

 

Happy Days                by MA Shen-long

               Derived from a Henan folk song Ba Duan Jin, the composer makes the piece into three sections. By using difference pipa techniques to describe the rhythms made by the gongs and drums in the festival days and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s.

MA Shen-long : Performed in December 24, 1963   3:52

 

《彝族舞曲》   王惠然曲

  樂曲創作於一九六○年,採用雲南彝族的民間音調《海菜腔》和《煙盒舞曲》為素材寫成,樂曲運用了恰當的技法,以優美抒情的旋律及粗獷的節奏,描繪出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在皎潔的月光下歡舞的情景,是現代琵琶曲創作上的一個里程碑。

王惠然: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演繹   7:52

 

Dance of the Yi People                      by WANG Hui-ran

               A representative pipa solo composed by Wang in 1960, it describes the life of Yi minority in Southwest China. The composition is based on two Yi minority folk tunes Seeweed Melody and Tobacco Box Dance. The dance of youths in a festival displays the elegance and softness of the ladies and strong and powerful rhythm of the men. This piece has become a landma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ipa compositions.

WANG Hui-ran : Performed in November 15, 1963  –7:52

 

《天山之春》   烏斯滿江、俞禮純曲

此曲改編自同名熱瓦普獨奏曲,樂曲描繪了天山的美麗風光和新疆人民幸福愉快的生活。

湯良興: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演繹   3:24

 

Spring of Tianshan Mountain  by WUSI Manjiang, YU Li-chun

This is a piece written in Xinjian styl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Persian music. The music depicts the beautiful scene of Tianshan Mountain and the happy life of Xinjiang people. Which also describes of the merchants and camels traveling in the borderless desert.

TANG Liang-xing : Performed in December 13, 1981 3:24

《龜茲舞曲》           楊靜曲

「龜茲」古代一國名,在今中國西域。作者追朔琵琶的歷史源頭,即琵琶經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後,現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之一。運用唐代燕樂音階和其調式、調性變化,描繪了古絲綢之路上龜茲樂舞的形象。作者借鑒了部分印度「西塔爾」琴的演奏手法,使樂曲的地域性和時代感都呈現出西域風格和盛唐氣象,作品作於一九九三年,並獲一九九四年全國小型器樂作品比賽一等獎。二○○○年此曲作為中國器樂的代表,其主要部分被選用在由著名日本作曲家三木稔創作的大型交響樂《大地的記憶》之中。

楊靜:二○○三年演繹   7:06

 

Dance along the Old Silk Road      by YANG Jing

Award:First prize of the “China National Chamber Music Competition” in 1994

          Qiu Ci is the name of an ancient country in what is now Xinjiang province in China. This piece uses the chromatic Yan music scale from the Tang Dynasty (618-907A.D.) and some techniques of the Indian sitar to describe the history of the pipa through the style of the Qiu Ci music.

YANG Jing : Performed in May 2003   7:06

 

《陽春白雪》           古曲

此曲亦稱《陽春曲》,一般以李芳園、沈浩初等的十段至十二段譜者為《大陽春》,汪昱庭節刪的七段譜者為《小陽春》,又名《快板陽春》,衛仲樂又將之節刪為四段,更為緊湊,早在「大同樂會」時代已發展為十五人的琵琶齊奏形式,楊蔭瀏先生盛讚衛氏「搞活了此曲」。樂曲節奏流暢活潑,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景象。將民間的幾首六十八板的小曲聯綴而成,並以《八板》作承前啟後的作用,《小陽春》用《八板》作合頭,《大陽春》用《八板》作合尾,通套快板,以彈得緊湊為妙。

衛仲樂:一九三四年演繹   3:39

 

Snowwhite in Sunny Spring              ancient melody

               This piece is also called Bright Spring. A common version with more than ten sections is called The Great Bright Spring and another one with seven sections is called The Little Bright Spring. WEI Chung-loh further shortened the shorter version to only four sections and arranged it for fifteen pipa players in unison. The lively music expresses the coming of spring. It is composed of several little folk tunes and is to be played with structural integrity.

WEI Chung-loh : Performed in 1934   3:39

 

《漢宮秋月》 古曲  瀛洲古調

琵琶曲中有兩首《漢宮秋月》,本曲屬「乙字調」的一首,樂譜最早見於一九一六年沈肇州所編琵琶譜《瀛洲古調》,旋律淒涼婉轉,表現出一種哀怨的情緒,以寄意於宮庭婦女的苦悶與悲愁。

程午嘉:一九五九年演繹   6:34

 

Autum Moon over the Han Palace  ancient melody

There are two pipa pieces named Autumn Moon over the Han Palace with different melodies, and this is one of them. In 1916, SHEN Zhao-zhou collected it in his pipa score album Ancient Tunes of Yingzhou. The music expresses the distress and loneliness of women serving in the palace.

CHENG Wu-jia : Performed in 1959   6:34

 

《飛花點翠》  古曲  瀛洲古調

  這是一首寫景的抒情曲,旋律婉轉細膩、風格古樸,描述落花飛雪的初春景致。此曲最早見於《文板十二曲》。《瀛洲古調》亦收入此曲,經劉天華整理後在南北各地廣為流傳。

王正平:一九九五年演繹   4:40

 

Flowers Falling in the Green                       ancient melody

This is a piece expressing fully the attractive view of the early spring snow falling on the light green ground. The melodies are delicate, the music style is simple but antique flavoured. The first score was seen in Wen Ban Twelve Tunes, and Ying Zhou Ancient Tunes includes it also. After the adaptation of the famous classical master LIU Tian-hua the music is widespread in southern as well as in northern cities and countryside everywhere.

WONG Ching-ping : Performed in 1995   4:40

 

《敦煌古韻》  敦煌古譜  席臻貫譯譜  吳玉霞編曲

《敦煌古韻》素材自中國著名敦煌學者席臻貫破譯的敦煌古樂譜,曲調清雅、流暢;編曲者力求用音樂質樸的內在美,塑造出一幅樂韻典雅的敦煌壁畫。

吳玉霞:一九九六年演繹   6:53

 

The Ancient Sound of Dunhuang                 score translated by XI Zhun-guan  arranged by WU Yu-xia

    The music comes from ancient scores in Dunhuang translated by the famous Dunhuang expert XI Zhun-guan. The tune is elegant and flowing. The arranger tries to paint a beautiful Dunhuang painting by making use of the internal simplicity of the music.

WU Yu-xia Performed in 1996   6:53

 

《霸王卸甲》  古曲  劉德海改編

  此曲為琵琶武套的代表性曲目之一,華秋蘋將之收錄在他的《琵琶譜》中,小標題共十二段,是浙派陳牧夫所傳;其後李芳園的《琵琶新譜》亦收錄此曲。樂曲描寫西元前二零二年楚漢爭雄,西楚霸王項羽戰敗於垓下的英雄悲劇,故開始時章節頗覺雄壯,後至楚歌一段則聲調悲涼矣。

楊靖: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演繹   10:13

 

Emperor Chu Shedding His Armour                     ancient melody   arranged by LIU De-hai

    Being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pipa pieces, it appeared in the collection of pipa scores edited by HUA Qiu-ping and his brothers, having 12 subtitles. Later, LI Fang-yuan also put this piece into his collection of pipa scores, and the number of subtitles became 15. It also appeared in other collections. It describes the defeat of Emperor Chu in 202 B.C. This is the reason why the music is grand at the beginning but tragic in the end.

YANG Jing : Performed in December 1993        10:13

 

《中國花鼓》

 樂曲原為一首小提琴獨奏曲,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克萊斯勒運用富有中國音樂特色的曲調創作而成。一九二三年克萊斯勒到東方來旅行演出,中、日、韓等國的文化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並反映在《中國花鼓》一曲中。全曲雖然結構單純、篇幅短小,然而精巧、熱情、華麗、奔放、充滿活力,十分新穎。

 

《喜慶羅漢》

 喜慶羅漢為佛教十八羅漢之第二位,迦諾迦伐蹉尊者。他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他認為“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快樂為‘喜'”,“不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快樂就是‘慶'",“誠如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
  在出世與人世交融點獲得“喜慶”之悅為本曲創意。音樂採用佛曲《普庵咒》、崑曲曲牌《收江南》為素材。全曲無輪指,僅用彈挑與中指反正彈技法完成,突顯“撥子”堅挺的顆粒之美。

 

《寒鴉戲水》

 《寒鴉戲水》是潮洲十大套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套;屬重六調六十八板,由頭板、拷板及三板組成。寒鴉即魚鴉,學名鸕鶿,俗稱魚鷹,潮人叫它鸕兒。曲意為在那春寒抖峭的江河中,魚鴉們在為漁人捕魚之後,嬉戲追逐於水面,成為一幅大自然中的禽樂圖。

 

《寒鵲爭梅》

 《寒鵲爭梅》描繪冬日雪景,梅花開放引來喜鵲爭鳴。其曲調生動、活潑、流暢。

 

《小月兒高》

   根據《瀛州古調》曲目改編的琵琶曲。此曲也是描繪月色,借景抒情,而更加幽靜,因此曲調典雅優美。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目前的演奏,是根據琵琶藝術大師、平湖派代表性的傳人楊大鈞先生的演奏譜而進行演奏的。楊大鈞先生在四十年代向琵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朱荇青先生學得此曲。朱荇青先生與楊大鈞先生兩人的詩畫造詣很深,常將詩畫等姊妹藝術的表述方法與琵琶演奏相結合,因此在琵琶演奏上經常將武曲文彈,以文為主,講究神韻,趣味高雅,意境深邃。這是平湖派的重要特色。楊大鈞先生在處理〈霜天雁叫〉一節時,使用自由節奏,尤其是最後幾段,具有豐富的詩意。劉德海先生認為,在學習平湖派《平沙落雁》時,必須恢復下出輪的演奏技法,這在琵琶演奏技法的繼承上將會有新的突破。要演奏好這首樂曲,關鍵是立意,要以「雁」擬人,含以清苦艱辛,才能得曲意之妙。

 

《後小銀槍》

  今人稱之《頑童》,描寫豐收時節農家小孩們嬉戲耍樂時揮弄小銀槍的情景,活潑跳躍,樂趣橫生,表現了頑皮和倔強兩種性格。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我國民間文藝廣泛選用的題材;阿炳這支曲子和琵琶曲《塞上曲》無關,完全是一個無從考查其來源的作品。
  樂曲寫出氣貫山河、憤世之概,一方面是激—憤之情,一方面是去國離鄉的悲痛,刻劃出塞的昭君內心激烈的情緒起伏。最後像是千年以後,一個詠唱這個歷史故事的藝人,對「昭君出塞」作出簡短的結束語。寥寥數筆,巧妙安排,好像是出於第三者之口。

 

《晚霞情趣》

 步入晚年,最愜意的事是在黃昏遠望彩霞彈奏“兒童音樂”。
  樂曲部分旋律採用重慶佛曲《香花情》和江南絲竹《雨雪》為素材。

 

《查爾達斯》

 此曲為作曲家蒙迪創作的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名曲,查爾達斯是由慢板和快板組成的舞曲名稱,經編曲後,以琵琶細膩抒情的搖指奏法,如歌地再現了帶有憂愁色彩的慢板旋律,以明快跳躍的十六分音符表現了熱情奔放的快板樂段,層次分明,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原曲的內容和風格,在中國民族樂器上展示了濃郁的吉普賽民族風情。

 

《水調歌頭》

以蘇東城詞「水調歌頭」曲意所發展成的一首琵琶獨奏曲,在本曲中作者首創「琶音輪指」以三指作輪(大、中、食指)每指各彈一弦而得一綿綿不絕之分解和絃效果。全曲分為六段:
  一、散板:明月幾時有
  二、中板:今夕是何年
  三、慢板:月有陰晴圓缺
  四、快板:起舞弄清影
  五、慢板:但願人長久
  六、急板:千里共嬋娟

 

《滴水觀音》

觀音,意為洞察世界,無所不在,救拔眾生,無所不能。
  樂曲著力保持佛曲莊嚴的神韻,同時傾訴民間的情懷。本曲是一首“仙境俗界共賞”的音樂。尋覓一段意蘊深長的旋律比起撥弄幾手新奇的絕招要難得多;佛曲與民間的搖籃曲、催眠曲十分相似,天上人間何處分界?這些皆是創作之後的弦外餘音。

 

《潯陽夜月》

  原名《夕陽簫鼓》,是一首悠久的琵琶文曲,1864年的《今樂考證》已在考證此曲;現存最早的譜本為1875年無錫吳畹卿的抄本;1895年李芳園對其作了較大發展,更名《潯陽琵琶》收在他的《琵琶新譜》中;李氏的學生汪昱庭又作了加工潤飾,改名為《潯陽夜月》或《潯陽曲》;其後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等據此改編成合奏曲,名為《春江花月夜》。儘管名稱和表演形式不同,但音樂的內容和意境則是相同的,優美安靜的旋律,展示出江南水鄉迷人的景色;就像一幅工筆精細,清麗淡雅的山水畫卷,引人入勝。

 

《瀾滄春曉》

  音樂素材採集了雲南著名民間藝人張老五演奏的三弦曲調。此曲講究音色變化,聽來頗有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情。

 

《白馬馱經》

  四大皆空本無經
  無經可馱念啥經
  無中求有有求無
  無字經裡亂彈琴
  音樂取材於五臺山佛曲《白馬馱經》,原旋律悲涼蕭散,具有鮮明山西風格。

 

《絲綢之路》

  此曲為世界電子音樂家喜多郎先生為日本NHK電視系列片“絲綢之路”創作的成名大作,優美清新的旋律與複旋律交織融合,令人心馳神往。氣勢非凡的現代音響配上琵琶玉珠落盤般透明清脆的音色,猶如沙漠中的湧泉,絕妙地描繪了2000年歲月以來從古都長安至羅馬,這條絲綢之路的壯大歷史和人們世代延續的生活畫面,給人們帶來永恆的感動。該曲是喜多郎大師第一次作為嘉賓出演的珍貴現場音像。

 

《絲道駝鈴》

銀輝撒滿戈壁沙漠,月下走來駱駝商隊。那清脆悅耳的駝鈴,激勵著人們不畏酷暑嚴寒,在這條傳播東西文化的絲綢之路上譜寫著人類文明的樂章。琵琶委婉透明的音色與現代電子音樂渾厚的宏偉的音響相應生輝,令聽眾如身臨其境,漫遊於沙漠之中。

 

《蜻蜓點水》

 此曲形象而生動地表現了蜻挺盤旋飛舞在池面上的情景。其中「煞弦」、「滾」中弦、「打」空老弦等技法都是描寫點水的情景。

 

《逸筆草草》

琵琶作品系列的最後一首。與前作《千章掃》的恣縱筆觸相比,此曲充滿疏逸淡明的幽思情情懷,音樂色彩深邃澄澈,琵琶線條以簡單勾勒寫意的形式創作,與文人追求簡約淡泊的意境相契合。全曲在三個意象描述中隱含一份內在聯繫的張力,獨奏者在樸拙單純的管弦樂配器手法裡穿梭迂迴,層層漸進。
一〈行雲推月〉
  琵琶以“一彈多滑”的演奏形式,在弦外音與泛音的襯托下,緩慢地與沉厚的管弦樂聲響相互推磨。
二〈燕舞飛花〉
  富有韻律的琵琶“推拉”聲調,配合著樂隊悠悠擴散的變幻色彩。輕緲地展開一幅飄逸上揚的心象圖景。
三〈筆影流光〉
  樂隊如影隨形,亦步亦趨下,琵琶以極富表現力的“長輪”及快速“點描”表現出靜動明暗的對比,即興意味十分濃厚。全曲於激情過後在琵琶悠悠獨奏聲中統攝進入一片空寂微茫裡。
  《逸筆草草》音響純和,整體結構精簡凝練,既富現代氣息亦具懷古情思,是羅永暉近期音樂作品中感性語法的另一個開端。此曲亦可作為琵琶獨奏曲。

 

《雀欲回巢》

  描寫喜鵲回巢、在林中跳躍爭鳴的活潑情景。

 

《青蓮樂府》

 此曲是琵琶文板套曲的典型作品。通常分五段,原為五首抒情小曲《清平詞》、《鳳求凰》、《三跳澗》、《玉連環》、《雨打芭蕉》,在民間長期流傳,至一八一九年後,常將此五曲中若干首連接成套曲演奏。《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總名之為《青蓮樂府》,托稱唐李白(號青蓮居士)所作,並將其中各段分別標為《清平詞》、《舉杯邀月》、《風入松》、《石上流泉》、《雨打芭蕉》。

 

《高山流水》

此曲為河南《鼓子調》說唱的開場音樂,以伯牙子期的故事為題材;用民間樂曲《老六板》放慢加花而成,旋律流暢,節奏鮮明;常為民間藝人們雅集時演奏,以表達知音和友情。

 

《轅門斬子》

《轅門斬子》是高派老生(高慶奎)的著名唱段。這段唱腔是描寫楊延昭欲斬其子宗保,忽聽佘太君前來講情時的複雜心情。琵琶的演奏令聽眾領略到高派唱腔的高昂激越底陽剛之美。
 
Killing Son at Yun Gate was the famous vocal piecewith instrumental accompaniment by GAO Qing-kui, Laosheng (elderly character in Beijing Opera) of GAO School. It described the complicated feeling of YANG Yan-zhao when Mrs. SHE, the venerable official’s mother unexpectedly came to plead for his mercy as he was to sentence his son to death. The performance of Pipa showed the masculine beauty of vocal music of GAO School, which was high and vehement.

 

《天山的春天》

 此曲原為熱瓦甫的獨奏曲,經王範地改編為琵琶曲後不脛而走。樂曲前半部份用三拍子奏出舒緩的主題,描繪出春到天山的明媚、秀麗的風光;後半部份轉為二拍子,明亮的大調性、歡快的節奏及新疆風味,形象化地描繪出維吾爾族人歡慶節日的場面。

 

《新中花六板》

  保持絲竹韻味並增添江南評彈風格。富有彈性的節奏使曲調靜中有動、慢中有快。新版與原版相比,有減有增亦有變。傳統求新又不失其風格,為作者幾十年所求。

 

《春江花月夜》

 此曲原名《夕陽簫鼓》,是一首流傳悠久的琵琶文曲,一八六四年的《今樂考證》已在考證此曲,現存最早的譜本為一八七五年無錫吳畹卿抄本;一八九五年李芳園對其作了較大發展,更名《潯陽琵琶》,收在他的《琵琶新譜》中;李氏的學生汪昱庭又作了加工潤飾,改名為《潯陽夜月》或《潯陽曲》;其後一九二五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等據此改編成絲竹樂合奏曲,名為《春江花月夜》。儘管名稱和表演形式不同,但音樂的內容和意境則是相同的,優美安靜的旋律,展示出江南水鄉迷人的景色;統像一幅工筆精細、清麗淡雅的山水畫卷,引人入勝。

 

《火把節之夜》

  夏季的夜晚,彝族人民在舉行著一年一度傳統的火把節,在朦朧的月光下,他們紛紛點燃火把,小夥子們吹起巴烏,彈起月琴,訴說著衷腸,姑娘們合著悠揚的樂聲,歡歌起舞傳遞著相連之情,古老的山寨成了火把的海洋,歡樂的天堂。

 

《獅子滾繡球》

  樂曲描寫民間節慶時獅子群舞的熱鬧場面。

 

《白帝城幻想》

  樂曲根據唐代詩人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日本“刀勢畫”巨匠宮田雅之的遺作《白帝城》之意境而作。引用了琵琶古樸的特徵音調和唐代雅樂音階,抒情典雅的旋律、高亢激奮的川江號子、意境深遠的詩朗誦令聽者彷彿置身於雄奇秀險的巴山蜀水之間。

 

《草原小姐妹》

  樂曲以琵琶為主奏樂器,西洋管弦樂隊協奏。內容描寫蒙古族少年龍梅和玉榮小姐妹倆與風雪搏鬥、保護羊群的英雄事跡。曲調素材取自吳應炬作曲的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題歌及阿拉騰奧勒所作的一支內蒙古風格的歌曲,將民族傳統曲式中的多段體和交響樂中常用的奏鳴曲式結合起來,用琵琶這一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演奏,使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形象躍然弦上。全曲分五個部分,不間段連續演奏:(一)草原放牧、(二)與暴風搏鬥、(三)在寒夜中前進、(四)關懷記心間、(五)千萬朵紅花遍地開。

 

《新翻羽調綠腰》

 唐‧貞元(西元七八五—八零五年)宮內樂工向德宗敬獻一首新編樂曲。樂曲的曲調清新委婉,德宗比較滿意,但感到樂曲過長,於是命樂工將樂曲進行刪減,將其中最精彩、最動聽的部分摘要出來,經常演奏給他聽。這個摘出來的部分即是《錄要》,以後,人們借用諧聲稱它為《綠腰》或《六么》。
  《綠腰》的曲調還被配以舞蹈同時進行表演,與樂曲同時流傳於民間,延續了幾個朝代。五代南唐(西元九二三—九三六年)畫家顧閎中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有舞蹈家王屋山舞綠腰的場面,宋代文人歐陽修也有「貪看六么花十八」的詩句,說明《綠腰》的音樂與舞蹈流傳的盛況。
  作曲家楊潔明,根據大量的歷史文獻,採用了類似唐代大曲的形式,創作了《新翻羽調綠腰》這首琵琶獨奏曲。在這裹,「新翻」指改編和翻新的意思;「羽調」指以羽調為中心的意思。
  樂曲分為三個部分:散序(絲竹先鳴,亦歌亦舞)、中序(有歌有舞)、破(樂舞)。其中,中序規模較大,分為三個部分,並有〈輕盈綠腰舞〉、〈慢態不能窮〉、〈婉如遊龍舉〉三個小標題。
  樂曲創作於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三年在《仿唐樂舞》中使用並首演於北京。一九八三年在朝鮮平壤召開的「亞州音樂論壇」會上被評為優秀曲目;一九八四年在中國第四屆音樂創作(民族器樂)評獎中獲二等獎。

 

《狼牙山五壯士》

 這首琵琶獨奏曲創作於一九六零年,作者根據抗戰時期發生在河北省的一個真實故事,對五位抗戰勇士威武不屈的英雄事跡給予了熱情的謳歌。樂曲採用了鮮明而對立的兩個音樂主題,運用交織、衝突的手法,以表現五位壯士的英勇不屈和敵人的兇暴殘忍。作者繼承了傳統的琵琶演奏技法,又借鑒了西洋的作曲技巧,對琵琶曲的創作和發展起到一定的影響,在六十年代初期本曲是琵琶曲的代表性作品。

 

《阿詩瑪敘事詩》

阿詩瑪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撒尼族傳說中的女神,是一位聰明美麗而又勤勞的好姑娘,與山寨中能幹又會吹笛子的小夥子阿黑哥真心相戀。寨主熱布巴拉仗勢欲霸佔阿詩瑪為其兒子阿支成親,派人說媒被阿詩瑪拒絕,老羞成怒,關壓阿詩瑪。阿詩瑪在牢中思念阿黑哥;阿黑哥聞訊趕回搶親,與阿支鬥勇鬥智,終於救出阿詩瑪。在歸途中,熱布巴拉與阿支施毒手,放洪水沖走阿詩瑪。阿黑哥與寨民們在山中呼喚阿詩瑪,眾山回應,阿詩瑪永遠活在撒尼人心中。

 

《梁山伯與祝英臺》

 這原是一部以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為主題的小提琴協奏曲,其中採用了浙江越劇的唱腔為素材,按戲劇構思佈局,運用西洋交響樂與中國戲曲音樂相結合的手法作而成。由梁祝相愛、抗婚、樓臺相會、化蝶四個樂章組成了一部富於戲劇性的標題音樂作品。改編成琵琶與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的四重奏後,讓我們聽到了用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室內樂再次來表現這個愛情故事。

 

《紅色娘子軍隨想曲》

根據影片《紅色娘子軍》主題歌改編。樂曲表現了女戰士英勇、樂觀、颯爽英姿的形象。該曲改編於一九一六年,編者首次探索以數件樂器組合的形式,為琵琶伴奏。

 

《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

  樂曲根據同名歌曲改編而成,音樂素材採用了湖北、四川的民歌及川江號子,以廣闊氣勢,描寫船工們以英雄的氣概戰勝大渡河的風雪急流,將物資成功運到西藏。

 

《巴音郭楞的節日-賽馬》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自治州建州50周年的盛大紀念慶典上,塗善祥第一次親眼觀賞了宏偉壯觀、萬馬奔騰的賽馬場面,即興而作。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傳來了牧民悠揚的長調聲,圓號的號角聲與長調相互呼應。琵琶具有蒙古風的音調,歌唱著風光明媚的草原。突然驚天動地的鼓聲,劃破藍天,似千軍萬馬奔赴賽場,琵琶領奏,樂隊協奏,前呼後應,馬聲嘶鳴,人聲高亢,塵土飛揚,奔騰不息,響徹雲霄,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是我國第一部用琵琶演繹的“賽馬”。

 

《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作者麥丁於一九五三年根據民間藝人金國富寫作的歌曲和撒尼族“阿詩瑪”民歌音調風格為基礎改編創作成合唱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由范禹作詞,並於一九五七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榮獲一等獎。本曲是一九六四年劉德海依此合唱曲旋律移植而成之琵琶獨奏曲。樂曲描寫雲南圭山撒尼族熱情、勤勞、勇敢的年輕人,帶著樂器,彈彈唱唱去鄰村作客的情景。撒尼族為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彝族的一支,與阿細族等其他五個支系共為“六祖”的後代,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樂曲採用該地民歌的旋法為骨骼,極具歡樂的情趣和甜美的音樂風格。

 

《阿爾罕布拉宮殿的回憶》

 這原是一首著名吉他樂曲,優美動聽的旋律尤為感人,一直是各國吉他演奏家們經常演奏的經典作品。涂善祥將其改編為琵琶與鋼琴,用琵琶的基本演奏手法,注重突出琵琶音色的透明性、樂曲的旋律性和歌唱性,以及小調與大調的同主音轉調的色彩變化,鋼琴則以柔美的分解和絃和複調織體圍繞著主旋律不斷展開,呈現了一幅更為色彩斑斕的音畫。

 

《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

 陳音根據陳鋼編曲的同名小提琴曲移植而成。樂曲採用歌曲《美麗的塔什庫爾幹》、笛子獨奏曲《帕米爾的春天》及新疆塔吉克族的音樂素材創作而成。作品描繪了塔吉克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騰場面和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懷,改編成琵琶曲以後帶來了新意,把琵琶的演奏技巧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琵琶協奏曲《祁連狂想》

作品採用奏鳴曲式結構,以幻想性的手法描繪了祁連山上人們的精神世界。主部主題歡快自信,猶如春天復甦的生命;副部主題抒情並富於歌唱性,傾訴和頌揚了質樸的愛情;展開部表現了祁連山上人們多彩的生活;再現部是全曲的高潮,頌揚了祁連山上人們面對大自然樂觀的態度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

  樂曲以琵琶為主奏樂器,西洋管弦樂隊協奏。內容描寫蒙古族少年龍梅和玉榮小姐妹倆與風雪搏鬥、保護羊群的英雄事跡。曲調素材取自吳應炬作曲的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題歌及阿拉騰奧勒所作的一支內蒙古風格的歌曲,將民族傳統曲式中的多段體和交響樂中常用的奏鳴曲式結合起來,用琵琶這一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演奏,使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形象躍然弦上。全曲分五個部分,不間段連續演奏:(一)草原放牧、(二)與暴風搏鬥、(三)在寒夜中前進、(四)關懷記心間、(五)千萬朵紅花遍地開。

《雨打芭蕉》

最早見於一九二一年丘鶴儔所編《增刻絃歌必讀》,其後於一九三四年刊行,由何柳堂及何與年合著《琵琶樂譜》中亦收入此曲。此曲屬琵琶譜類,以琵琶之撥弦虛擬雨水打在芭蕉葉上之點滴聲,驟零淒冷,透散出一種掩抑深懷之情緒。後該曲被改編為各種不同的版本,數十年來歷經各個時期多位名家的演繹,衍生不同處理手法和發展,曲風有所改變,全曲典雅清澈,予人清新愉悅之感。

《夢斷敦煌》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交匯地點,從而也形成了歷史上各種文化的匯合處。本世紀初被發現的莫高洞窟,蘊藏了許多古時的文化珍品。其中於80年代初發表的敦煌琵琶曲譜,據考察為唐琵琶譜,為我們提供了歷史的參證。作者使用了唐琵琶譜“又慢曲子,西江月”的素材,感歎文化史上的種種變遷,夢幻文化的輝煌時期將會在中國重現。

《漢宮秋月》

這是一首段落最為完整的崇明派代表作,由曹安和先生親授,音樂風格質樸無華,富有節奏感、層次感,變化細膩,樂曲共分四段。

《手指芭蕾》

芭蕾舞中的旋轉和跳躍猶如對生命的詠歎,而反正彈的“滾動”音響恰如“弦上芭蕾”。劉德海先生採用雲南民歌素材,以組曲的形式,編織一幅“水鄉”、“山歌”、“蘆笙”、“歌舞”的南國風情場景。

《東北秧歌》

是一首東北風格的小曲。

《瑤族舞曲》

1956年根據劉鐵山、茅源作曲的管弦樂曲改編。旋律優美,節奏生動。

《喜瑪拉雅》

「美麗的西藏我可愛的家,雅魯藏布江水哺育我長大。飲一杯阿爸的青稞酒,喝一碗阿媽的蘇油茶,獻一條潔白的哈達,唱一首我心中的珠穆朗瑪。」2006年7月1日,北京開往西藏的列車,像巨龍般的列車翻山越嶺,穿過神奇的天路,直通西藏。西藏人們終於可以直達首都北京,人們欣喜若狂,慶祝這一值得紀念的大喜日子。7月2日涂善祥先生隨同日本訪中使節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西藏廳隆重慶祝了北京至西藏的通車,現場琵琶一曲,表達了對純潔神聖心中的故鄉西藏的憧憬和讚美。以藏族的特有音調和現代風格的編配,曲中的高腔和竹笛均由涂善祥擔當演唱、演奏。呈現了一幅宏偉壯觀的畫面。

《樓蘭古道》

樓蘭古道,出敦煌過玉門關、陽關、就走進了茫茫大漠戈壁。絲綢之路上,最難走的是樓蘭古道。千年的烽燧、古怪的雅丹地貌、漫天的絕域風沙、還有時隱時現的羅布泊,當年的施行者經過了艱辛的跋涉,沿途遺下許多生命的印跡。據考古推測,公元316年「建興」年號廢棄之前,由樓蘭通往內地的絲綢之路——樓蘭道被沙漠覆蓋淹沒了。隨後的歲月裡,這條曾經把絲綢運到羅馬又把佛教典籍傳到中原的文明交流之路,被煙沒在漫漫黃沙下。從此這條溝通東西的絲路南道從中國的史籍中消失的無影無蹤。新疆維吾爾族著名作曲家為涂善祥創作了這首作品,描繪了月下駝隊與商人們的浪漫生活情景,再現了樓蘭當年的榮華,尤其是音樂採用了漢族的五聲音階,暗示了當年漢族的先行者們已經活躍在這條神秘的樓蘭古道上。

《西夏隨想》

西夏王國是古代河西走廊的綠色都市和交易會場所,有著獨自的西夏文字和佛教文化。但西夏王朝只繁榮持續200年就被成吉思汗滅絕。作者探訪古代帝陵遺跡時,邂逅了5000年前塤的複製品。塗善祥先生小學生時代曾經吹過六年竹笛,童年的功夫竟然使他拿起塤就能自如地發出那蒼涼的遠古之聲。他運用琵琶「So-Do-Re-So」的定弦法為作曲素材,生動地再現了西夏王國榮枯盛衰的哀婉歷史,使人浮想聯翩……

《越南素描》

「摩托街巷四方開,少女頻頻踏舞來。古刹晨暮梵鐘響,大地永存慈母懷。放眼西貢大劇院,歷經百年雄姿在。更有千古琵琶樂,還看今朝放異彩。」2010年涂善祥先生從藝四十周年紀念,在八個國家二十二個城市舉辦了大規模世界巡迴演出,元旦在古都西安世界文化遺產大雁塔下演出後,即飛往越南胡志明市,初次來到越南,被充滿活力的生氣勃勃的生活情景所感染!回到名古屋後,創作了《越南素描》由〈摩托車之海〉、〈少女之舞〉、〈古刹梵鐘〉、〈母親的大地〉四個樂章組成。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和少女們翩翩起舞的優美舞姿,深山古寺喚醒人們心靈的梵鐘聲聲,以及勤勞勇敢不屈不繞的民族精神。

《天山圓舞曲》

跨東西2000公里,南北400公里的巨大天山山脈聳立在中國西北部的新疆地區。居住在天山山脈的維吾爾族的人們能歌擅舞,人們在廣闊的天地牧馬放羊,歌聲蕩漾,是中國56個民族中最喜愛唱歌跳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的音樂旋律優美抒情、節奏輕鬆跳躍,大調、小調的轉調頻繁,給人與清新豪放之感!維族著名作曲家努斯萊提‧瓦吉丁先生特地為塗善祥而作的天山華爾滋舞曲。

《故鄉的太陽》

是根據蘇丹民歌改編而成,曲調輕快流暢,表現了蘇丹人民的愉快生活。

《傾杯樂和胡旋舞》

以引子和迴旋曲的曲式寫成。引子的旋律基本是取材於“敦煌琵琶曲”中《傾杯樂》,而迴旋曲的素材則是由上述的材料衍生而成,間或取自“敦煌琵琶曲”中的其它樂曲。引子開始是一片盛唐的莊重威嚴氣象,其後進入了交杯暢飲的畫面。迴旋曲則是歡樂的歌舞場面。

《琵琶隨想—牡丹亭》

「春光明媚牡丹亭,麗娘夢梅夢中情。遊園驚夢生死戀,牡丹還魂千古名。」這首琵琶新作以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大師臨川四夢中的代表作《牡丹亭》為題材,擷取江西贛劇和弋陽腔的音樂素材寫成的一部單樂章琵琶曲。全曲以杜麗娘和柳夢梅淒美的愛情為主題,分別以〈遊園〉、〈驚夢〉、〈尋夢〉、〈圓夢〉四個部分組成。現所收錄的版本是以室內樂形式呈現的,琵琶與現代電子音樂、鋼琴、大提琴、打擊樂和男、女高音融為一體,以琵琶隨想曲的形式再現了湯顯祖大師的傑作《牡丹亭》的浪漫愛情故事。

繁體中文